[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渗层见水油井的封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36749.1 | 申请日: | 202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3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康博;杨海恩;薛小佳;李建山;李向平;卜军;段鹏辉;顾燕凌;李转红;苏良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13 | 分类号: | E21B33/13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姬晓莹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高渗层见水 油井 封堵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渗层见水油井的封堵方法。一种用于高渗层见水油井的封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活性水、纳米级封堵剂、微米级封堵剂,使用调剖泵依次将制备好的活性水、纳米级封堵剂溶液、微米级封堵剂溶液、活性水,小排量泵注到高渗层见水油井内并顶替进入地层。本发明通过改变原来使用水泥车挤注堵剂的方式,使用调剖泵在小排量下将不同类型的封堵材料作为段塞,挤注到高渗层带深部,深部封堵高渗层带,实现恢复油井产能,降低产出液含水,提高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渗层见水油井的封堵方法。
背景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油藏是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产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地层压力系数低和天然裂缝较发育等特征,为补充地层能量,油田需要进行注水开发。由于油层具有非均质性,高渗透层的渗流阻力较小,注入水沿着渗流阻力较小的地方前进。高渗层水线推进快,形成单层突进,导致油井快速水淹,油井的采出程度降低,产出液含水上升速度加快。
前期中高含水油井堵水,特别是高渗层见水油井的封堵,现有封堵技术主要使用聚丙烯酰胺类凝胶作为封堵材料,采用水泥车挤注的方式封堵高渗层带。受封堵材料性能和挤注排量影响,聚丙烯酰胺类凝胶堵剂无法进入高渗层深处,措施后效果不理想,见水油井封堵效果差,油井无法恢复产能,导致采收率低,影响油田开发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高渗层见水油井的封堵方法,通过改变原来使用水泥车挤注堵剂的方式,使用调剖泵在小排量下将不同类型的封堵材料作为段塞,挤注到高渗层带深部,深部封堵高渗层带,实现恢复油井产能,降低产出液含水,提高采收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用于高渗层见水油井的封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活性水:将相同质量的复合助排剂和粘土稳定剂溶解到30~50m3清水中,循环使其充分溶解,复合助排剂和粘土稳定剂的质量浓度均为0.5%;
S2、制备纳米级封堵剂:将纳米级封堵剂按照1~5%的质量浓度溶解到300~400m3清水中,循环使其充分溶解;
S3、制备微米级封堵剂:将微米级封堵剂按照1~5%的质量浓度溶解到200~300m3清水中,循环使其充分溶解;
S4、使用调剖泵,以2~3m3/h的施工排量向高渗层见水油井的井筒内注入步骤S1中准备好的活性水,顶替出井筒内的液体后,以3~5m3/h的施工排量继续注入步骤S1中准备好的活性水;
S5、当S4中泵注完成后,继续使用调剖泵,以3~5m3/h的施工排量注入步骤S2中准备好的纳米级封堵剂溶液,用来封堵高渗层最前端砂岩基质的微孔隙;
S6、当S5中泵注完成后,继续使用调剖泵,以3~5m3/h的施工排量注入步骤S3中准备好的微米级封堵剂溶液,用来封堵高渗层前端砂岩基质中的孔隙;
S7、当S6中泵注完成后,继续使用调剖泵,以2~4m3/h的施工排量注入步骤S1中准备好的活性水,用活性水将井筒内的微米级封堵剂顶替进入地层深处,完成整个施工。
所述S1中的复合助排剂为TOF-1油井助排剂,所述S1中的粘土稳定剂为TOS-1粘土稳定剂。
所述S2中的纳米级封堵剂为聚合物微球,所述的聚合物微球的直径为100nm~500nm。
所述S3中的微米级封堵剂为微米级预交联凝胶颗粒,所述的微米级预交联凝胶颗粒的直径为100um,所述的微米级预交联凝胶为PEG-1凝胶。
所述S4中以3~5m3/h的施工排量向高渗层见水油井的井筒内注入活性水的体积≥3倍以2~3m3/h的施工排量注入的活性水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67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