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切接触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24004.3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56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1 |
发明(设计)人: | 宋轩;陈达寅;张浩然;赵奕丞;颜秋阳;江亦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H50/80 | 分类号: | G16H50/80;H04W4/8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潘登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切 接触 处理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1.一种密切接触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获取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设备状态信息,以及检测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设备间近场通信信号强度信息;
依据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设备状态信息、第二设备状态信息以及设备间近场通信强度信息,确定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设备间接触状态;
依据设备间接触状态,确定第一用户设备持有者与第二用户设备持有者是否产生密切接触事件;
所述依据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设备状态信息、第二设备状态信息以及设备间近场通信强度信息,确定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设备间接触状态,包括:
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设备状态信息、所述第二设备状态信息以及设备间近场通信信号强度信息,输入到预先训练的密接判断模型中;
通过所述密接判断模型,输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设备间接触状态;
其中,设备间接触状态包括:两个用户设备在密切接触距离范围之内和两个用户设备未在密切接触距离范围之内;
所述设备状态信息包括用户设备屏幕激活状态信息、用户设备型号信息和用户设备传感器采集的传感器数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密切接触距离定义设置密接场景和非密接场景,采集不同场景下用户设备的至少两种设备状态,并添加对应的场景标签;所述场景标签用于表征是否在密切接触距离范围之内;
对每一种设备状态与场景标签做关联度分析,从中选取与场景标签关联度最高的至少一种设备状态,来训练得到密接判断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获取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设备状态信息,包括:
按照动态设置的收发切换频率,扫描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蓝牙广播包;其中所述收发切换频率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持有者的防控风险动态确定;
通过对从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的蓝牙广播包进行解析,解析得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设备状态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设备间接触状态,确定第一用户设备持有者与第二用户设备持有者是否产生密切接触事件,包括:
依据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设备间接触状态和密接判断时间戳信息,计算在预设时间内两个用户设备处于密切接触状态的持续时间;
依据所述两个用户设备处于密切接触状态的持续时间,对第一用户设备持有者的防控风险值进行更新。
4.一种密切接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获取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设备状态信息,以及检测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设备间近场通信信号强度信息;
所述信息获取模块,还包括:
所述设备状态信息包括用户设备屏幕激活状态信息、用户设备型号信息和用户设备传感器采集的传感器数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状态确定模块,用于依据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设备状态信息、第二设备状态信息以及设备间近场通信强度信息,确定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设备间接触状态;
所述状态确定模块还包括模型训练单元:
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第一设备状态信息、所述第二设备状态信息以及设备间近场通信信号强度信息,输入到预先训练的密接判断模型中;
所述状态确定模块还包括状态输出单元:
通过所述密接判断模型,输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设备间接触状态;
其中,设备间接触状态包括:两个用户设备在密切接触距离范围之内和两个用户设备未在密切接触距离范围之内;
所述状态确定模块,还用于:
根据密切接触距离定义设置密接场景和非密接场景,采集不同场景下用户设备的至少两种设备状态,并添加对应的场景标签;所述场景标签用于表征是否在密切接触距离范围之内;
对每一种设备状态与场景标签做关联度分析,从中选取与场景标签关联度最高的至少一种设备状态,来训练得到密接判断模型;事件确定模块,用于依据设备间接触状态,确定第一用户设备持有者与第二用户设备持有者是否产生密切接触事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科技大学,未经南方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400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