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23158.0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7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尧遥;陈一镖;李德才;魏乂兼;倪陈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5/027 | 分类号: | F16F15/027;F16F15/03 |
代理公司: | 杭州万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94 | 代理人: | 余冬 |
地址: | 325006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瓯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控制 磁性 液体 动力 吸振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滑腔,所述壳体的两端均设有与滑腔连通的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之间连接有主动节流控制装置;所述壳体在位于滑腔的两端均设有环形永磁体,所述滑腔内注入有磁性液体,磁性液体内悬浮有永磁铁,永磁铁的端部磁性与环形永磁体磁性相反,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缠绕有激励线圈。本发明利用永磁铁在磁性液体中做剪切运动来消耗能量,从而达到吸振,并通过设置主动节流控制装置进行主动节流控制,更好的错开主振系统和磁性液体吸振器的共振频率,避免因共振造成设备的不良影响,并加快耗能,达到快速吸振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振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
背景技术
磁性液体动力吸振是一种新型的吸振形式,它对惯性力非常敏感。在航天器中,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能量、体积、重量的限制,要求其减振器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航天器局部减振存在许多问题,如太阳能电池板、卫星天线等。这些物体的振动具有频率低、位移小、加速度小的特点。对于这种特性的振动,减振器必须对惯性力非常敏感。其他减振方法难以满足要求。但现有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不可调节,吸震效果较差,不能主动避免共振,减震效果不明显,局限性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本发明利用永磁铁在磁性液体中做剪切运动来消耗能量,从而达到吸振作用,并通过设置主动节流控制装置进行主动节流控制,更好的错开主振系统和磁性液体吸振器的共振频率,避免因共振造成设备的不良影响,并加快耗能,达到快速吸振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滑腔,所述壳体的两端均设有与滑腔连通的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之间连接有主动节流控制装置;所述壳体在位于滑腔的两端均设有环形永磁体,所述滑腔内注入有磁性液体,磁性液体内悬浮有永磁铁,永磁铁的端部磁性与环形永磁体磁性相反,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缠绕有激励线圈。
上述的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中,所述主动节流控制装置包括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的端部经连接头与连接管连接,所述循环管道与壳体上的滑腔之间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循环管道上设有流量传感器和电动节流阀,所述流量传感器与电动节流阀电连接,所述电动节流阀根据流量传感器检测到的循环管道内的磁性液体的流量,对循环管道的开度进行控制。
前述的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中,所述连接管与连接头螺纹连接。
前述的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中,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端盖,所述端盖经紧固螺栓与壳体相固定,所述端盖与壳体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壳体的端部设有用于嵌入密封圈的密封槽。
前述的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中,所述连接管与端盖螺纹连接。
前述的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中,所述壳体的端部设有用安装环形永磁体的凹槽,所述环形永磁体经端盖进行夹紧固定。
前述的半主动控制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中,所述滑腔的侧壁设置为倾斜旋转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利用永磁铁在磁性液体中做剪切运动来消耗能量,从而达到吸振,当外界振动时,带动吸振器振动,导致磁性液体中的永磁铁相对于壳体进行运动,永磁铁向两端运动时会受到来自环形永磁铁的恢复力,使得永磁铁向中心平衡位置方向运动,使得永磁铁在壳体内的滑腔内震荡,并快速的与滑腔内的磁性流体做剪切运动,消耗能量,起到吸振的作用,在永磁铁在壳体内的滑腔内震荡时,会导致磁性液体在循环管道内进行流动。本发明通过设置主动节流控制装置进行主动节流控制,更好的错开主振系统和磁性液体吸振器的共振频率,避免因共振造成设备的不良影响,并加快耗能,达到快速吸振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31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