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高压冲击波发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13207.2 | 申请日: | 202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74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苗涛;程增兵;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中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 |
代理公司: | 苏州科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35 | 代理人: | 周亮;李奎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心血管 狭窄 病变 高压 冲击波 发生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高压冲击波发生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能量发生器,所述能量发生器包括能量存储装置和能量释放控制装置,所述能量释放控制装置包括高压脉冲电路、电极选择电路和释放状态检测电路;所述高压脉冲电路为拓扑结构,所述高压脉冲电路包括正极、负极、电容、二极管和开关。本发明能够通过对变压器、电容、开关的设计进行脉冲电路的变压,从而实现脉冲电压连续可调,能够针对某区域进行单独连续释放多次脉冲;能够通过释放状态检测电路检测释放电流、控制脉冲脉宽,检测电路检测过流信号,及时切断能量释放,安全高效,使系统在病变处理上效果更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高压冲击波发生系统。
背景技术
血管狭窄指的是人体动静脉血管,包好冠脉、外周、颅内等血管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血管内膜上,逐渐堆积成粥样的脂类斑块,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斑块增多甚至钙化造成血管腔内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下游血管和肌体缺血,产生对应临床表现。如果该狭窄发生在冠脉则会产生心悸、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心绞痛,严重者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或心肌坏死;如果发生在外周,则会产生皮肤表皮温度降低、肌肉萎缩,产生间歇性的跛行甚至发生远端肢体的坏死或截肢。如果发生在颅内,则会产生头晕、晕厥甚至脑组织损伤和脑功能障碍。
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针对血管狭窄病变的技术日渐多样化;而针对狭窄程度较高钙化严重的病变,目前已有的技术为先通过导丝通过病变血管后,将高压球囊置于狭窄位置进行预扩,最后交换支架输送系统将血管支架植入目标狭窄位置。而该技术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钙化严重的病变有时候需要10~15个大气压来预扩血管,有时甚至需要30个大气压,而如此高压带来的结果势必会造成钙化的斑块将应力转接到血管内壁,造成血管损伤,严重者造成血管夹层或者穿孔。此外,对于已经成功植入支架后的病变,临床研究显示其远期再狭窄率也居高不下,原因为由于支架为外来物质,对于血管内膜的持续刺激会导致内膜增生,进而造成血管的再狭窄发生。
中国专利CN111568500A公布了一种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血管再通系统,包括球囊、能量发生控制器、导管,所述导管包括主体管,所述导管一端与所述能量发生控制器连接,导管另一端的主体管与所述球囊的一端连接,所述球囊包括球囊主体、内管、电极对,所属能量发生控制器能够发出和调控特定频率的震动信号使得电极对产生震荡,能够解决现有心血管介入技术通过单纯高压球囊预扩造成的血管损伤,并且该发明具有载药功能,该药物能够抑制再通后的血管再通内膜增加,避免造成再通后的再狭窄情况出现。但该发明中使用的能量发生控制器中的脉冲参数设定较为单一,无法检测并控制脉冲释放能量,无法实现脉冲电压连续可调,并针对严重区域单独连续释放多次脉冲,功能较少,使得该系统在病变处理上的效果有减弱,且该系统在实现脉冲时对组件的耐压程度要求较高,成本较高。
有鉴于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局限,通过能量发生控制器的设计变换,控制和检测脉冲参数,实现脉冲电压连续可调,使系统在病变处理上效果更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高压冲击波发生系统,能够控制和检测脉冲参数、实现脉冲电压连续可调,以达到保持血管远期通畅、实现治疗血管狭窄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高压冲击波发生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能量发生器,所述能量发生器包括能量存储装置和能量释放控制装置,所述能量释放控制装置包括高压脉冲电路、电极选择电路和释放状态检测电路;所述高压脉冲电路为拓扑结构,所述高压脉冲电路包括正极、负极、电容、二极管和开关。
优选地,所述高压脉冲电路包括n个回路,n为大于1的自然数,所述回路包括电容、二极管和开关。
优选地,所述电容包括单级电容或多级电容,所述多级电容包括多个串联、多个并联、先多个串联后作为一组再并联中的一种或其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中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中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32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