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先盾构后顶管上下平行叠交隧道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10288.0 | 申请日: | 202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74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郭恒;周予启;郑翔;郭景琢;李立刚;武西涛;刘强;覃文铭;李德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87 | 分类号: | E21D9/087;E21D9/10;E21D9/14;E21D11/08;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周娓娓;晁璐松 |
地址: | 10010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盾构 后顶管 上下 平行 隧道 构造 及其 施工 方法 | ||
一种先盾构后顶管上下平行叠交隧道构造,包括土体内上下平行叠交的两条隧道,分别为上部顶管通道和下部盾构隧道,上部顶管通道的通道中线和下部盾构隧道的隧道中线上下正对并且空间平行设置。在盾构掘进施工之前先施工顶管工作井的部分围护结构,该部分围护结构按施工区域分为盾构影响区和非盾构影响区,盾构机刀盘切削的围护结构影响区域即盾构影响区采用玻璃纤维筋混凝土材料,有针对性的对围护结构进行设计。本发明能够较好地解决顶管管节不均匀沉降带来的漏水等质量通病,适用于城市闹市区地下管线复杂、可利用空间紧张的地铁施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隧道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采用顶管、盾构不同工艺的上下平行叠交隧道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行业的腾飞,同一城市中多条规划地铁相交织,相应的地铁密度越来越大,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伴随而来的施工难度和风险越来越高,地铁车站换乘通道与区间的上下平行叠交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
上下平行叠交隧道的施工工艺及施工顺序的选择决定着施工质量的好坏、工期和成本的控制,甚至影响后续地铁的运行,容易发生如盾构隧道的上浮、顶管通道的不均匀变形和漏水等施工质量问题。
特别是现有的施工方法一般为在一条已经成型运行的隧道基础上,再施工另一条隧道,对上下平行叠交的隧道同时施工的工程已不具有可参考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先盾构后顶管上下平行叠交隧道构造及其施工方法,解决现有的上下平行叠交隧道的施工工艺及施工顺序选择不当影响后续地铁的运行,易发生盾构隧道的上浮、顶管通道的不均匀变形和漏水等施工质量问题的技术问题,还要解决现有的施工方法无法应用在上下平行叠交的隧道同时施工工程中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先盾构后顶管上下平行叠交隧道构造,位于先期施工完毕的地铁车站一侧土体内,土体内留有车站基坑的地连墙,包括土体内上下平行叠交的两条隧道,分别为上部顶管通道和下部盾构隧道,所述上部顶管通道的通道中线和下部盾构隧道的隧道中线上下正对并且空间平行设置,
所述上部顶管通道包括始发井、接收井和连通两者的顶管顶进通道,所述始发井的外侧有始发井围护结构,所述接收井的外侧有接收井围护结构,
所述始发井包括始发井底板和始发井底板上侧四周围合的始发井内衬墙,所述始发井内衬墙包括垂直顶管顶推方向设置始发井前衬墙和始发井后衬墙,还包括平行顶管顶推方向设置的两片始发井侧衬墙,
所述始发井围护结构包括始发井后衬墙的双层围护结构、始发井前衬墙的双层围护结构、始发井侧衬墙的围护结构和始发井加固止水桩,
所述始发井后衬墙的双层围护结构包括始发井后衬墙基坑支护墙和始发井后衬墙基坑土体加固桩,始发井后衬墙基坑支护墙位于背基坑方向的始发井后衬墙后侧土体内、紧贴始发井后衬墙通长设置,始发井后衬墙基坑支护墙的深度为所处始发井基坑开挖深度的1.85-2.0倍,
所述始发井后衬墙基坑土体加固桩位于背基坑方向的始发井后衬墙基坑支护墙后侧土体内,紧贴始发井后衬墙基坑支护墙通长设置,始发井后衬墙基坑土体加固桩的加固深度向下超过始发井底板的底标高至少3m,
所述始发井前衬墙的双层围护结构包括始发井前衬墙基坑支护墙和始发井前衬墙基坑土体加固桩,始发井前衬墙基坑支护墙位于背基坑方向的始发井前衬墙的前侧土体内、紧贴始发井前衬墙通长设置,始发井前衬墙基坑支护墙的支护深度为所处始发井基坑深度的1.85-2.0倍,
所述始发井前衬墙基坑土体加固桩位于背基坑方向的始发井前衬墙基坑支护墙前侧土体内、紧贴始发井前衬墙基坑支护墙,始发井前衬墙基坑土体加固桩的加固深度向下超过始发井底板至少3m,顶推方向的加固厚度至少4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02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