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湖多源异构数据聚合关联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000859.2 | 申请日: | 2021-0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9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 发明(设计)人: | 单森华;林明;封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6/29 | 分类号: | G06F16/29;G06F16/906;G06T17/05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丘鸿超;蔡学俊 |
| 地址: | 350012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湖多源异构 数据 聚合 关联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湖多源异构数据聚合关联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将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进行填洼处理;计算水流的路径及方向;获取区域的整体集水面积;获取河流网络网格,进而得到全域的河流水系;根据流域划分需要,生成n个注水区域;往注水区域内加水,获取流域产汇流边界;针对有经纬度的多源异构数据计算其产汇流区域S1;以流域S1为根节点设定河湖目录,建立河流的对象实体,实现河流与上、下游支流的关联关系;对具备经纬度的数据类型进行归类抽象,建设相关的数据库表;针对没有经纬度的多源异构数据,结合业务关系进行数据聚类;输出并展示流域的聚类信息。该方法及系统有利于实现流域关联数据的快速、精准推荐与展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湖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湖多源异构数据聚合关联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愈发受到重视,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而且由于数据类型多样,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目前有部分技术是用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但较难运用在流域中,而流域中主要的展示技术是根据数据的类型进行分类展示,较少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数据的关联与分析。
公开号为CN109308311A的专利“一种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系统”主要是通过将多源异构数据,经过规范化处理融合,数据应用以及数据展示方面涉及较少。公开号为CN108021670A的专利“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系统及方法”主要应用于航空行业的多源异构数据的存储、搜索、分析,使用的技术主要是数据库引擎算法方面的技术,多源异构数据的关联展示方面涉及较少。以上技术方案都无法应用于河湖数据的关联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湖多源异构数据聚合关联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及系统有利于实现流域关联数据的快速、精准推荐与展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河湖多源异构数据聚合关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进行填洼处理,得到无洼地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
2)对填洼处理后的DEM进行网格化处理,计算水流的路径及方向,得到与DEM维数相同的水流方向矩阵;
3)根据流向计算各网格的汇流面积,通过计算每个网格的汇流累积量,形成汇流累积量矩阵,推及整个DEM,得到区域的整体集水面积;
4)基于需要提取河网密度情况设置一阈值,根据阈值大小得到每个网格的河流网络,进而得到全域的河流水系图;
5)根据流域划分需要,生成n个注水区域;
6)提取注水区域的边界,往注水区域内加水,当该注水区域与相邻注水区域合并时,记录下此时的边界,该边界即为该区域的流域产汇流边界;
7)针对有经纬度的多源异构数据,以经纬度作为依据,计算得到该经纬度所属的产汇流区域S1;
8)以流域S1为根节点设定河湖目录,依次以主外键关系建立河流的对象实体,实现河流与上游支流、下游支流一对多、多对一的关联关系;
9)针对S1区域内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多源异构数据,以具备空间属性的河湖关联模型为基础,对具备经纬度的数据类型进行归类抽象,建设相关的数据库表;
10)针对没有经纬度的多源异构数据,结合业务关系进行数据聚类;
11)输出并展示流域的聚类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采用MV 算法进行填洼处理,其方法为:首先用一极大值水面淹没原始DEM,再迭代移除DEM上多余的水,得到填洼后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08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