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向摆线泵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80094094.7 | 申请日: | 2020-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03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 发明(设计)人: | H·R·卡达姆;V·N·莱恩;S·德什潘德;M·K·布雷;S·C·希尔马斯;S·S·萨卢塔其;R·K·莫瑞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C14/04 | 分类号: | F04C14/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许峰 |
| 地址: | 爱尔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摆线 系统 | ||
公开了一种双向摆线泵系统,该双向摆线泵系统包括:具有180°狭槽的圆柱形壳体;偏心环,其中锁定销固定到该偏心环并且可移动地接合在该狭槽中;具有啮合齿的外转子和内转子,以及用于驱动内转子和系统的轴。该偏心环在外径上具有凸形轮廓。提供了一种正接触系统,该正接触系统可以是弹簧和柱塞系统或摩擦盘制动系统,以增加偏心环与外转子之间的摩擦力。该锁定销在两个旋转方向上留有间隙地在狭槽中移动,以提供自阻尼效应。吸入口在上游侧和下游侧均具有延长部分,以增加填充时间,使得泵可以具有高于5000rpm的填充速度,并且在5000rpm下,容积效率为至少90%。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2月31日提交的印度临时专利申请号201911054619和于2020年11月10日提交的印度临时专利申请号202011049065的优先权。两个印度优先权专利申请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提供加压液压流体的润滑泵,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向摆线泵系统。示例性应用包括在重型电动车辆的传动装置中的使用。
背景技术
双向摆线泵通常包括外部带齿的内转子,该外部带齿的内转子被内部带齿的外转子包围并且与之啮合,这两者沿同一方向围绕间隔开的平行轴线一起旋转。内转子通常具有比外转子更少的齿。内转子和外转子上的齿成形为使得当两者一起旋转时,它们产生泵送作用。在正常的单向型泵中,如果内转子和外转子的旋转方向反转,则泵送作用被反转,因为泵入口变为泵出口,反之亦然;然而,如果内转子和外转子的轴线的偏心率反转,则泵送流量相应地反转。基于这些知识,已将双向摆线泵设计成,当发生内转子和外转子的旋转反转时,偏心率也反转,因此无论旋转方向如何变化,泵送流动方向保持不变,并且泵入口仍为入口,泵出口仍为出口。
通常,偏心反转通过反转环(也称为偏心环)的移动来实现,泵的转子安装在该偏心环内。偏心环安装成围绕与泵的内转子的轴线共同延伸的轴线旋转,并且具有偏心定位的圆柱形孔,外转子的圆柱形外表面容纳在该圆柱形孔内。因此,反转环的角位置确定该转子相对于内转子的偏心率,并且将该环相对于转子移动180°使外转子相对于内转子的偏心率反转。通常,当外转子的旋转发生反转时,外转子和反转环之间的摩擦阻力会使反转环移动,外部壳体提供与反转环配合的邻接部,以将反转环的移动限制在180°。参见如美国专利4,171,192、4,200,427、4,222,719、4,944,662、5,711,408和6,149,410中所示的此类布置的变型。
在操作期间,来自润滑泵的液体供应至关重要,并且泵送中的任何延迟都可能造成极大损害。在确保外转子与反转环之间存在足够摩擦阻力,使得反转环在转子开始反转旋转时立即被驱动抵靠其适当的邻接部的同时,外转子与偏心环之间的摩擦阻力可能带来滑动界面磨损和断裂的风险,这可能是极其不利的,并且导致摩擦阻力的损失和从泵供应液体的延迟。此外,磨损和断裂导致来自泵的液流中出现污染物,这可能阻止反转环相对于外部壳体的适当移动。因此,偏心环与壳体和转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仔细设计以确保移动,同时还避免不利之处。
此外,吸入口是摆线泵的重要特征,因为其决定了腔的填充能力并且有助于防止气蚀。内转子和外转子的啮合齿形成被称为腔的区域,随着两个转子的旋转推进,该腔在壳体的一侧扩张并且在另一侧收缩。在啮合齿之间形成多个腔。当转子旋转时,腔扩张并相应地从吸入口抽吸流体;当达到最大容积时,该腔离开吸入口,并且开始压缩。在任何角度旋转位置处,腔都不应同时连接排出口和吸入口,以避免从排出口的较高压力区域到吸入口的较低压力区域的端口间损耗。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双向摆线泵,以使用相同的吸入口和排出口解决这些缺点并且确保有效的双向旋转操作。此外,该双向摆线泵能够以高于5000rpm的较高运行速度和大于95%的较高容积效率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940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