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患者管线空气检测和重复使用防止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60905.1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27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J.沃尔卡 | 申请(专利权)人: |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42 | 分类号: | A61M5/142;A61M5/172;A61M5/36;A61M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文辉 |
地址: | 美国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患者 管线 空气 检测 重复使用 防止 | ||
与流体注入器系统一起使用的给药管线,包括流体验证模块,流体验证模块被配置为与流体注入器系统的外壳可操作地连通,使得流体注入器系统可以确定给药管线的状态。流体验证模块包括限定入口端口、出口端口和从入口端口延伸到出口端口的流体通道的本体;连接到入口端口的第一管路部分;和连接到出口端口的第二管路部分。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提交于2019年9月3日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894,988的优先权,其公开通过引用其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流体注入器系统,并且更特别地涉及包括给药管线组件的流体注入器系统,所述给药管线组件具有增加患者安全性的特征,例如空气检测和/或重复使用防止特征。
背景技术
在许多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疗从业者(如内科医师)给患者注入一种或多种医疗流体。近年来,已经开发了用于流体(诸如造影溶液(通常简称为“造影”)、冲洗剂(诸如生理盐水)和其他医疗流体)的加压注入的多种医疗流体递送系统,以用于诸如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以及其他分子成像过程的过程中。
在一些注入过程中,医疗从业者将导管或针放入患者的静脉或动脉中。导管或针通过管路套件连接到医疗流体递送系统。管路套件通常在其设计中包括保护流体源免受血源性污染影响的特征(例如止回阀)。此类管路套件被设计和建议用于有限的使用次数,通常为一次,以防止系统的其余部分在患者之间的交叉污染。但是,由于意外或有目的的误用,管路套件的使用次数可能会超过建议的使用次数。
传统患者管线的另一个限制是灌注通常是笨拙的,并且可能不卫生。通过在将管线连接到患者之前通过患者管线注入流体,实现用流体灌注患者管线,这是防止空气注入到患者体内所必需的。为了在灌注期间捕获和容纳从患者管线排出的流体,从业者通常将患者管线的末端保持在废弃物容器或布上。然而,这种做法有可能导致管线的无菌端受到污染。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需要强制患者管线的建议的更换计划的患者管线和流体递送系统。此外,需要具有便于卫生灌注的特征的患者管线。在这种背景下,本公开的方面或示例涉及用于与流体注入器系统一起使用的给药管线。在一些方面或示例中,给药管线包括流体验证模块,流体验证模块被配置为与流体注入器系统的外壳可操作地连通,使得流体注入器系统可以确定给药管线的状态。流体验证模块包括限定入口端口、出口端口和从入口端口延伸到出口端口的流体通道的本体;连接到入口端口的第一管路部分;和连接到出口端口的第二管路部分。
在一些方面或示例中,第一管路部分包括配置为连接到流体注入器系统的第一流体储器的第一入口接头,以及配置为连接到流体注入器系统的第二流体储器的第二入口接头。第一入口接头被配置为在给药管线的储存或运输期间连接到第二入口接头。
在一些方面或示例中,第一管路部分包括入口接头,该入口接头被配置为连接到与流体注入器系统的至少一个流体储器流体连通的中间管路套件。入口接头被配置为在给药管线的储存或运输期间连接到流体验证模块的本体。
在一些方面或示例中,本体还限定灌注端口,并且第二管路部分包括出口接头,出口接头被配置为在给药管线的储存或运输期间连接到灌注端口。
在一些方面或示例中,灌注端口与灌注腔流体连通,并且灌注腔被配置为在给药管线的灌注操作期间接收和保持来自出口接头的灌注流体。
在一些方面或示例中,给药管线还包括设置在灌注腔内的至少一个片状材料。该至少一个片状材料包括具有标记的第一片状材料和第二片状材料,当第二片状材料与灌注流体接触时,第二片状材料从不透明状态转变到至少部分半透明状态。当第二片状材料处于不透明状态时,第一片状材料上的标记被第二片状材料遮挡。当第二片状材料处于半透明状态时,第一片状材料上的标记通过本体中的窗口可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拜耳医药保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拜耳医药保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609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