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3340079.2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549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张艳超;肖本好;李郴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07 | 分类号: | A61F2/07;A61F2/852;A61F2/90;A61F2/91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郎志涛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腔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倒刺部,当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第一支架内时,倒刺部将第二支架及第一支架相互锚定。本实用新型的管腔支架系统植入到病变血管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可稳固的锚定,进而大幅降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互脱离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腔支架及管腔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急剧上升,动脉相关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在主动脉疾病中,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两类疾病。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是极为凶险的疾病,发病后48小时内的死亡率大于50%,两周内的死亡率大于85%,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外科治疗这类疾病主要包括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难度大,操作困难,手术时间长,对病人的创伤大,且死亡率高。
在微创介入治疗主动脉疾病的过程中,通常利用腔内隔绝原理,即采用覆膜支架隔绝血流与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来治疗。具体地,将覆膜支架压缩装配到鞘管中,在病变位置将覆膜支架从鞘管内释放,覆膜支架隔绝病变部位重构血流通道,病变位置血栓化并肌化达到治愈目的。此类手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微创介入治疗主动脉疾病过程中,常需要进行两个覆膜支架的套接。例如,针对腹主动脉瘤,常采用一个分叉覆膜支架和一个延长覆膜支架进行套接。目前通常利用分叉覆膜支架和延长覆膜支架之间重叠区域的摩擦力,实现两个覆膜支架之间套接固定。由于覆膜支架在植入人体后,会持续受到血管脉动及血液冲击,也可能因肢体剧烈动作而受到弯曲扭转等,因此,目前的套接固定方式存在支架脱落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管腔支架系统,该管腔支架系统中相互套接的支架间脱离的风险较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腔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倒刺部,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将所述第二支架及所述第一支架相互锚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呈中空管状,包括第一覆膜,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从所述第一覆膜的内侧穿入且从所述第一覆膜的外侧穿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覆膜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波圈,当所述倒刺部穿出所述第一覆膜后,在所述倒刺部的远端方向至少存在一个第一波圈,用于在所述第二支架向远端方向移动时,可钩挂住所述倒刺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覆膜固定连接的多个第一波圈,所述第一支架中最远端的第一波圈位于所述第一覆膜的内壁,且其他第一波圈位于所述第一覆膜的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呈中空管状,包括第二覆膜及与所述第二覆膜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波圈,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波圈上固定连接有倒刺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刺部自所述第二支架向外辐射且向远端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刺部与所述第二支架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4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刺部距离所述第二支架近端边缘的距离大于1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支架的一部分套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时,所述倒刺部到所述第一支架远端边缘的距离大于5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多个第二波圈,所述第二支架中最远端及最近端的第二波圈均位于所述第二覆膜的内壁,且其他第二波圈位于所述第二覆膜的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中第二波圈的丝径较所述第一支架中第一波圈的丝径大,且所述第二波圈的波数较所述第一波圈的波数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3400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泵结构及水泵
- 下一篇:一种新型双路气源欠压报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