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厂锅炉气体检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336435.3 | 申请日: | 2020-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77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 发明(设计)人: | 康小维;赵大鹏;熊凌云;赵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纳瑞达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G01N33/00;F23J1/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厂 锅炉 气体 检测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厂锅炉气体检测系统,包括用于采集锅炉内腔气体的采气孔,采气孔穿设锅炉的侧壁并与锅炉的内腔连通,锅炉侧壁的外侧设有用于清除采气孔结焦的除焦机构;除焦机构包括除焦杆和驱动除焦杆运动的驱动装置,除焦杆穿设在采气孔内,除焦杆可沿采气孔的轴线方向伸入或退出锅炉的内腔;锅炉的侧壁上还开设辅采气孔,辅采气孔伸入锅炉侧壁的一端与采气孔靠近锅炉内腔的一侧连通,辅采气孔的另一端通过管路连通气体浓度分析仪。本申请可自动清除采气孔附着的高温结焦,保证锅炉内气体采集通道的畅通,提高电厂锅炉气体检测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气体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火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厂锅炉气体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电厂锅炉内的火焰温度大约在1500℃左右,气相化学反应十分迅速,通常都需要安装烟气成分检测系统,用来检测一氧化碳、硫化氢及氧气等的浓度,采用以一氧化碳控制为主,氧量控制为辅的理念,通过采集CO浓度并结合电厂控制系统中锅炉运行参数确定锅炉运行的耗氧量,进一步实现锅炉风量的优化及控制,提高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降低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对电站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电站锅炉的烟气检测通常是在锅炉侧壁开设与电厂锅炉内腔连通的采气孔,通过采气孔进行烟气的采集。但是,由于电厂锅炉的炉腔内温度较高,电厂锅炉的炉腔采气孔容易被高温结焦堵塞,采气孔无法进行正常的气体采集,造成气体检测不准确,甚至检测不到气体,影响气体检测系统对锅炉燃烧腔内气体的检测,给电站锅炉的安全运行带来较大隐患。为了保持采样孔的通畅,通常需要人工定期攀登到电厂锅炉的侧壁外手动进行采气孔的除焦,手动清理不仅费时费力,影响测试设备的正常工作,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电厂锅炉气体检测效率降低,增加了检测系统的运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电厂锅炉气体检测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站锅炉气体采集系统。
本申请的上述申请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电厂锅炉气体检测系统,包括用于采集锅炉内腔气体的采气孔,所述采气孔穿设锅炉的侧壁并与锅炉的内腔连通,所述锅炉侧壁的外侧设有用于清除采气孔内结焦的除焦机构;所述除焦机构包括除焦杆和驱动所述除焦杆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除焦杆穿设在采气孔内,所述除焦杆可沿采气孔的轴线方向伸入或退出锅炉的内腔;所述锅炉的侧壁上还开设辅采气孔,所述辅采气孔伸入锅炉侧壁的一端与采气孔靠近锅炉内腔的一侧连通,所述辅采气孔的另一端通过管路连通气体浓度分析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除焦机构中的驱动装置驱动除焦杆沿采气孔的轴线方向伸入或退出锅炉的内腔,可以有效清除采气孔附着的高温结焦,保证采气孔的畅通;锅炉的侧壁上的辅采气孔与采气孔靠近锅炉内腔的一侧连通,锅炉内腔的气体可以沿采气孔和辅采气孔形成的通道排出;除焦杆向后移动缩回锅炉侧壁时,除焦头让出采气孔与辅采气孔交汇处,使锅炉内腔的气体能够从采气孔进入到辅采气孔再进入气体浓度分析仪,可提高气体浓度分析检测气体的效率和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滑架、滑轨、丝杠、丝杠螺母和推杆,所述丝杠转动连接在滑架上,所述丝杠上螺接丝杠螺母,所述滑架外侧连接驱动丝杠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滑架上设有滑轨,所述丝杠螺母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推杆与丝杠螺母固定连接,所述锅炉侧壁上固定连接支撑架,所述滑架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推杆顶部连接同轴的除焦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固定在锅炉侧壁上,滑架与支撑架固定连接,驱动电机驱动丝杠转动,丝杠的转动转化为丝杠螺母在滑轨上的直线运动,丝杠螺母可驱动除焦杆在采气孔内伸入或退出锅炉的内腔,可以将采气孔内附着的高温结焦清除,确保采气孔的通畅,保证气体浓度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除焦杆包括除焦杆本体和与其同轴连接的柱状除焦头,所述除焦头外径与采气孔适配,所述除焦头前端为锥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纳瑞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纳瑞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3364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旋转主轴的新型制动机构
- 下一篇:加热搅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