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风光互补技术的波形护栏有效
申请号: | 202023203753.2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59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何运成;王雪;黄佳钦;廖鹏;傅继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15/04 | 分类号: | E01F15/04;F21V33/00;F21V23/00;F21W111/08;F21W131/103;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00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风光 互补 技术 波形 护栏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光互补技术的波形护栏,包括护栏结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照明装置以及红外检测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照明装置以及红外检测器均安装于护栏结构上,照明装置和红外检测器均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电连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用于将风能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照明装置用于提供照明,红外检测器用于检测车流量。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波形护栏上设置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照明装置和红外检测器,一方面不仅可以为车辆提供照明,还可以检测车流量,为交通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直接采集风能和太阳能进行利用,无需布置电缆额外供电,节约了能源和电缆成本,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交通设施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风光互补技术的波形护栏。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不可再生能源煤、天然气、石油等不仅带来严重环境问题,且开采时间有限,而我国拥有广阔的疆域,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清洁无污染,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因此利用太阳能、风能这类资源量丰富、环保的发电资源,成为各国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手段。
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汽车与空气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产生风能资源,将这一部分风能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资源衰竭的压力。另外,公路上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也是能量收集的一个重要方向。
波形护栏作为一种公路防撞设施,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当车辆在公路上行驶时,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撞毁护栏,其中不乏因夜晚太黑无照明装置提示从而导致车祸的产生。然而我国的公路繁多,在所有波形护栏上安装照明装置对能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消耗。因此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的波形护栏还是采用反光膜来反射汽车车灯发出的光来进行照明提示,虽然有人提出了在波形护栏上安装照明灯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一方面需要额外消耗大量能源,并不节能环保,另一方面照明灯需要电缆传输能源,对于公路上的波形护栏而言则存在线缆复杂、传输距离过长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的节约能源、可提供照明和车流量检测的基于风光互补技术的波形护栏。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风光互补技术的波形护栏,包括护栏结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照明装置以及红外检测器,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所述照明装置以及所述红外检测器均安装于所述护栏结构上,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红外检测器均与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电连接,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用于将风能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所述照明装置用于提供照明,所述红外检测器用于检测车流量。
进一步,所述护栏结构包括波形梁板、防阻块、柱帽、钢管立柱以及护栏节点,所述防阻块固定在所述钢管立柱的一侧,所述波形梁板设置在所述防阻块远离所述钢管立柱的一侧,所述柱帽安装在所述钢管立柱远离地面的一端,所述护栏节点设置在所述波形梁板上。
进一步,所述护栏节点包括第一护栏节点和第二护栏节点,所述第一护栏节点包括第一垫片、第一垫圈、第一螺母以及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依次穿过所述波形梁板和所述第一垫片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所述第一垫圈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护栏节点包括第二垫片、第三垫片、第二垫圈、第二螺母以及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垫片、所述波形梁板、所述防阻块以及所述第三垫片与所述第二螺母连接,所述第二垫圈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护栏节点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波形梁板固定,所述第二护栏节点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波形梁板与所述防阻块固定。
进一步,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风光互补控制器以及储能元件,所述风力发电机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均通过所述风光互补控制器与所述储能元件电连接,所述储能元件还与所述照明装置以及所述红外检测器电连接,所述风力发电机设置在所述钢管立柱上,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所述波形梁板远离所述防阻块的一侧表面,所述风光互补控制器以及所述储能元件设置在所述钢管立柱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037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溶肥配置用恒温水浴锅
- 下一篇:预应力锚索水平式拉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