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绿化节能型建筑外墙装饰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200897.2 | 申请日: | 2020-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15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彭穗平;黄耿森;周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A01G27/00;E04B2/00;E03B3/02;E03F5/10;E03F5/14;E03F5/2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2002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化 节能型 建筑 外墙 装饰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绿化节能型建筑外墙装饰,涉及绿化建筑的技术领域,其包括设置于墙体一侧的置物架,设置于置物架内的绿植,设置于墙体的一侧且位于置物架上方的分流箱,转动设置于分流箱底部的转板,沿转板的延伸方向开设且与分流箱相连通的导流槽,设置于墙体的一侧且与导流槽相连通的喷淋组件,设置于墙体的一侧且用于储水的集水机构;所述分流箱的顶部与自来水管相连通。本申请具有能够对浇灌外墙植物后流出的多余水分进行有效利用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绿化建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化节能型建筑外墙装饰。
背景技术
绿化外墙是绿色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考虑建筑造型,通过外墙构造设计,使建筑物能直接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使室内环境品质得到调节;另一方面,利用植物沿建筑物的立面攀扶、固定、贴植及垂吊,形成垂直面绿化。
目前的建筑外墙绿化装置大多在外墙上设置置物架,将盆栽植物直接放置在置物架上,或者采用直接在外墙上固定种植箱,在种植箱内填入泥土与植物。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绿化外墙在旱季时,常需要使用市政水源来对外墙植物进行定时的浇灌,而部分不能被植物所吸收的水则直接排入到市政管网中,存在有浪费水资源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能够对浇灌外墙植物后流出的多余水分进行有效的利用,本申请提供一种绿化节能型建筑外墙装饰。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绿化节能型建筑外墙装饰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绿化节能型建筑外墙装饰,包括设置于墙体一侧的置物架,设置于置物架内的绿植,设置于墙体的一侧且位于置物架上方的分流箱,转动设置于分流箱底部的转板,沿转板的延伸方向开设且与分流箱相连通的导流槽,设置于墙体的一侧且与导流槽相连通的喷淋组件,设置于墙体的一侧且用于储水的集水机构;所述分流箱的顶部与自来水管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分流箱、导流槽与喷淋组件,可以在需要对绿植进行喷淋时,通过自来水管来向分流箱内进行灌水,然后使水沿着导流槽而流至喷淋组件,以通过喷淋组件来对绿植进行有效的喷淋,而通过设置集水机构,可以对喷淋后的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利用,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水的重复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喷淋组件包括设置于墙体一侧的安装板,多根设置于安装板的一侧且位于绿植上方的输送管,多个沿输送管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喷淋头,两端分别与两根相邻的输送管相连通且位于输送管靠近安装板一端的第一连通管,以及两端分别与两根相邻的输送管相连通且位于输送管远离安装板一端的第二连通管;所述安装板靠近分流箱的一端设置有喇叭口;所述喇叭口的开口与导流槽远离分流箱的一端相对应,且喇叭口远离导流槽的一端与输送管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输送管与喷淋头,可以使分流箱底部流出的水经过输送管后再从喷淋头处喷出,而设置的第一连通管与第二连通管,可以使输送管内的水经过第一连通管与第二连通管的导流而逐渐向下输送,从而使不同高度的绿植均可以得到喷淋,另外,通过设置喇叭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对导流槽流出的水进行收集。
可选的,所述置物架的底部开设有条形孔;所述集水机构包括设置于墙体的一侧底部的集水箱,设置于置物架的底壁且对应条形孔位置的第一过滤网,设置于置物架下方的定位板,设置于墙体的一侧且用于导水的导流组件,以及设置于集水箱的一端且用于泵水的抽水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集水箱与导流组件,可以使喷淋绿植后流出的水在导流组件的导流下流至集水箱内,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而设置的抽水组件,可以在集水箱内的水位过高时使用,能够将水抽送至上方的分流箱中来对墙体绿植进行喷淋,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定位板的上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导流组件包括设置于墙体的一侧且一端与集水箱相连通的导流管,以及多个沿导流管轴向方向设置,且两端分别与凹槽以及导流管相连通的延伸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008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