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全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56002.2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844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何枫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枫林 |
主分类号: | H01R13/703 | 分类号: | H01R13/703;H01R13/70;H01R13/44;H01R13/66 |
代理公司: | 长沙楚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7 | 代理人: | 李大为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插座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插座,包括:插座本体、主控模块、指纹识别模块、第一内置常开开关和插头到位检测装置,所述插座本体上至少设有一组插座孔端子,所述插头到位检测装置设置在插座孔端子对应的电源插头的覆盖区域内,所述第一内置常开开关一端与供电电源火线连接,另一端与插座孔端子连接,所述插头到位检测装置和第一内置常开开关均与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插头到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插座孔端子内是否插入电源插头,所述主控模块用于根据插头到位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以及指纹识别模块的认证结果控制第一内置常开开关的开合。本实用新型采用指纹识别模块和内置开关控制切换插座孔端子带电状态,确保本安全插座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插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插座。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带防误触电功能的安全用电插座品种较多,通常采用两种防误触电的解决方案。其第一种是采用外部物理隔离方式,用绝缘材料制成电源插头插入插座插孔或覆盖插孔,确保插座插头孔不裸露在外,减少导电异物进入插座,从而杜绝异常触电的情况发生,例如插座保护套防触电插头、电源开关保护盖等。这种保护措施存在着物理隔离装置丢失、或者使用者遗忘使用隔离装置等的失效情况发生。第二种是插座内部隔离方式,例如插座内部的防触电安全保护门,设置一定的插入阻力。随着内部材料老化,或暴力性的机械外力侵入,存在者插座保护门失效概率的上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这种方案也存在着日常使用带来一定的操作不便。
因此,亟需一种安全插座,能够安全有效的防止触电,且可靠性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插座,在能够有效防止触电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插座,包括:插座本体、主控模块、指纹识别模块、第一内置常开开关和插头到位检测装置,所述插座本体上至少设有一组插座孔端子,所述插头到位检测装置设置在插座孔端子对应的电源插头的覆盖区域内,所述第一内置常开开关一端与供电火线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插座孔端子连接,所述插头到位检测装置和第一内置常开开关均与主控模块电性连接;
当所述插头到位检测装置检测到插座孔端子插入电源插头时,插头到位检测装置给主控模块发送电源插头插入信号,同时接收到插入信号和指纹识别模块认证通过信号的主控模块控制第一内置常开开关导通以电性连接供电电源和插座孔端子;
当所述插头到位检测装置未检测到插座孔端子插入电源插头时,插头到位检测装置给主控模块发送电源插头未插入信号,接收到信号的主控模块控制第一内置常开开关断开以切断供电电源和插座孔端子的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指纹识别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的面板上,用于识别用于的身份以发送指令。
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安全插座还包括第二内置常开开关,所述第二内置常开开关一端与供电电源零线连接,另一端与插座孔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内置常开开关与主控模块电性连接;
当所述插头到位检测装置检测到插座孔端子插入电源插头时,插头到位检测装置给主控模块发送电源插头插入信号,同时接收到插入信号和指纹识别模块认证通过信号的主控模块,分别控制第一内置常开开关和第二内置常开开关导通以电性连接供电电源和插座孔端子;若未检测到电源插头插入,主控模块分别控制第一内置常开开关和第二内置常开开关断开以切断供电电源和插座孔端子的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安全插座还包括蜂鸣器和指示灯,所述蜂鸣器和指示灯分别与主控模块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主控模块具有计时器功能,用于记录电源插头的插入时间。
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主控模块为单片机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枫林,未经何枫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560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