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穿越溶洞的排水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979719.8 | 申请日: | 2020-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13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梦筱;张涛;叶锦华;王利伟;贾惠文;王丽群;邓洪亮;李勃亨;王守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F16/02 | 分类号: | E21F16/02;E21D20/00;E21D11/10;E21D11/38;E21D11/15;E21D11/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 地址: | 10004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穿越 溶洞 排水系统 | ||
1.一种隧道穿越溶洞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主体防排水系统(1)、溶洞引排水系统(2)、仰拱排水系统(3)、支护系统(4)四部分组成;
隧道主体防排水系统(1)包括初期支护(1.1)、防水板(1.2)、环向排水管(1.3)、二次衬砌(1.4)、纵向排水管(1.5)、纵向排水沟(1.6)、横向排水管(1.7)、中心排水沟(1.8);自隧道上部主体的下表面向下依次为初期支护(1.1)、环向排水管(1.3)、防水板(1.2)、二次衬砌(1.4),初期支护(1.1)、环向排水管(1.3)、防水板(1.2)、二次衬砌(1.4)均为与隧道上部主体一样的拱形结构;
在环向排水管(1.3)的两端分别设有横向排水管(1.7)与纵向排水沟(1.6)连接;纵向排水沟(1.6)长度方向沿隧道的长度方向;纵向排水沟(1.6)与中心排水沟(1.8)连通,中心排水沟(1.8)位于隧道中心位置,中心排水沟(1.8)的长度方向沿隧道的长度方向,中心排水沟(1.8)位置低于纵向排水沟(1.6);
初期支护(1.1)表面上通过射钉平顺的固定有土工布;
溶洞引排水系统(2)包括溶洞(2.1)、引水洞(2.2)、浆砌片石(2.3)、混凝土(2.4)、防水层(2.5)、第一跌水槽(2.6)、第二跌水槽(2.7);支护系统(4)包括锚杆机构(4.1)、钢筋网(4.2)、混凝土支护层(4.3);在隧道所穿越的溶洞中,按照溶洞水流的方向,在隧道的上游设有引水洞(2.2)的入口,在隧道的下游设有引水洞(2.2)的出口,将溶洞中的水从隧道的上游经引水洞(2.2)引入到隧道的下游;在引水洞(2.2)的入口的上游设有溶洞(2.1)底面设有第一跌水槽(2.6),在引水洞(2.2)中水流拐弯的底部设有第二跌水槽(2.7);引水洞(2.2)的外侧表面设有防水层(2.5),引水洞(2.2)绕过隧道;在隧道与溶洞交界处,隧道的外部表面填充有浆砌片石(2.3),使得浆砌片石(2.3)填满隧道与溶洞交界段溶洞部分,浆砌片石(2.3)完全截流隧道与溶洞交界段中溶洞(2.1)内的水流;浆砌片石(2.3)在溶洞(2.1)的两端分别设有混凝土(2.4);
在浆砌片石(2.3)对应的溶洞(2.1)的内表面向外依次设有钢筋网(4.2)和混凝土支护层(4.3),同时还设有多个锚杆机构(4.1)锚固到溶洞处围岩内;
仰拱排水系统(3)包括仰拱填充层(3.1)、仰拱(3.2)、环向排水管(3.3)、竖向引水管(3.4)、横向排水管(3.5);仰拱(3.2)分为仰拱初期支护和仰拱二次衬砌,仰拱初期支护在下,仰拱二次衬砌在上;仰拱填充层(3.1)位于仰拱二次衬砌;仰拱(3.2)的仰拱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二次衬砌结构(1.4) 形成隧道的整体;仰拱填充层(3.1)的下面设有多个横向排水管(3.5),横向排水管(3.5)的一端与中心排水沟(1.8)连接,另一端封堵,中心排水沟(1.8)的两侧均设有横向排水管(3.5);横向排水管(3.5)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向下的竖向引水管(3.4),竖向引水管(3.4)的下端与环向排水管(3.3)连接连通;环向排水管(3.3)设置在仰拱初期支护下面外侧,成向下弯曲的拱形。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穿越溶洞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隧道主体的排水是隧道初期支护(1.1)的渗水经流环向排水管(1.3)和纵向排水管(1.5),进入横向排水管(1.7),从而排入隧道纵向排水沟(1.6)中;通过横向排水管(1.7)排入中心排水沟(1.8)中,避免纵向排水沟堵塞影响隧道排水;隧道底部的排水是在隧道仰拱初期支护外侧施作环向排水管(3.3),并在环向排水管(3.3)上设置渗水孔与上方的竖向引水管(3.4)连接,竖向引水管(3.4)与横向排水管(3.5)连接,隧道底部的渗水将通过环向排水管(3.3)和竖向引水管(3.4)进入横向排水管(3.5),然后通过横向排水管(3.5)排入中心排水沟(1.8);在溶洞处,开挖引水洞(2.2),使得引水洞(2.2)两端与溶洞(2.1)连接,在引水洞(2.2)侧壁上铺设防水层(2.5),预防溶洞水侵蚀隧底结构,在距离引水洞入口合适位置设置跌水槽(2.6),将溶洞中的水流进行缓冲,在引水洞下方设置跌水槽(2.7),将水流携带的大块碎石沉积在跌水槽(2.7)中,避免引水洞阻塞;溶洞(2.1)中的水流经过跌水槽(2.6)的缓冲,进入引水洞,将携带的大块碎石阻挡在跌水槽(2.7)中,小颗粒泥沙随着水流排出引水洞,保证地下水流畅通而颗粒不流失,进而将溶洞中的水流排出;
所述隧道主体防排水系统(1)能够将隧道初期支护(1.1)的渗水排出隧道,降低隧道初期支护的外侧水压力,保证隧道运营的安全,减少了病害处治,有效避免了由于病害整治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其中初期支护(1.1),在铺设防水层之前应对初期支护表面的渗漏水,外漏的突出物及表面凹凸不平进行处理;防水板(1.2)采用防水板作业台车铺设,由拱部两侧进行,环向焊缝施工时由下坡方向的防水板压住上坡方向的防水板,纵向焊缝则由下部防水板压住上部防水板,防水板(1.2)采用超声波热熔焊接与土工布表面固定,使防水板与热塑性垫圈融化粘结为一体;环向排水管(1.3)设置在防水层和初期支护之间,采用双壁打孔波纹管;土工布通过射钉平顺的固定在初期支护(1.1)表面上,纵向排水管(1.5)沿隧道初期支护表面环向布置,并且与环向排水管(1.3)连通;纵向排水沟(1.6)采用混凝土浇筑,与横向排水管(1.7)连接;横向排水管(1.8)采用PVC管设置在仰拱填充层内,与环向排水管(1.3),纵向排水沟(1.7)连通;中心排水沟(1.8)纵向设置在隧道中心底部,与横向排水管(1.8)连通;
所述溶洞引排水系统(2)能够排出溶洞中的水流,不改变溶洞原有的排水体系,保证隧道安全合理的穿越溶洞;开挖引水洞(2.2),使得引水洞(2.2)两端与溶洞(2.1)连接,在距离引水洞入口一定位置设置跌水槽(2.6),在引水洞底部设置跌水槽(2.7),然后在引水洞(2.2)侧壁上铺设防水层(2.5),预防溶洞水侵蚀隧底结构;处理溶洞前先将危石清理干净,并对溶洞顶板做锚喷网支护,锚杆采用砂浆锚杆并布置钢筋网,然后采用浆砌片石(2.3)对溶洞进行回填,阻止溶洞中排水对隧道造成影响,避免衬砌开裂,并在浆砌片石两侧采用混凝土(2.4)支护,保证浆砌片石(2.3)的稳定;实现对隧道穿越溶洞时对溶洞的排水,并且不改变溶洞原有的排水体系,保证了隧道不受溶洞(2.1)排水的影响,同时避免了排水管的堵塞,保证了隧道合理的穿越溶洞;
所述仰拱排水系统(3)用来排出隧道下部的地下水,其中仰拱填充层(3.1)布置在仰拱二次衬砌上方,采用混凝土填充,保证将上部荷载传递给下方仰拱(3.2);仰拱(3.2)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位于仰拱填充层(3.1)下方,分为初期支护和仰拱二次衬砌,通过仰拱(3.2)将由仰拱填充层(3.1)传递的上部荷载传递给地下岩体;环向排水管(3.3)布置在仰拱初期支护外侧,采用双壁打孔波纹管,并且环向排水管(3.3)上有渗水口,与竖向引水管(3.4)连接;
竖向引水管(3.4)沿隧道横向间隔设置,下方与穿过隧道仰拱二次衬砌和初期支护与环向排水管(3.3)连接,上方与横向排水管(3.5)连接;横向排水管(3.5)布置在隧道仰拱填充层内,靠近隧道二次衬砌的一端封堵,另一端与中心排水沟(1.8)连通,中间与竖向引水管(3.4)连通,在隧道横向对称布置;上述系统将隧道底部的地下水排出,保证了隧道下部的稳定;
所述支护系统(4)用来支护溶洞壁,保持溶洞结构的稳定;首先对溶洞内的危石进行清理,在隧道与溶洞相交部分的溶洞顶板进行锚喷网支护,其中锚杆机构采用砂浆锚杆,通过梅花排列方式插入围岩内与溶洞壁形成一个整体,由下而上进行施工,保证溶洞(2.1)的稳定;在垂直于锚杆机构(4.1)的锚杆的轴线设置钢筋网,沿锚杆轴线方向设置多层钢筋网(4.2),钢筋网固定在锚杆机构上;并且在隧道溶洞壁上喷射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支护层(4.3)增加溶洞顶面的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7971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隧道穿越饱和砂土的预加固装置
- 下一篇:关源装置以及治疗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