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催化剂制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83211.0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681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曹茂启;吴大旺;龙成梅;孙赛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25B1/23 | 分类号: | C25B1/23;C25B9/19;C25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盛君梅 |
地址: | 558000 贵州省黔南***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催化 二氧化碳 还原 催化剂 制备 | ||
一种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催化剂制备,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第一支架的顶部焊接安装有气体吸收塔,第二支架的顶部焊接安装有催化室,第三支架的顶部焊接安装有氧气收集塔,第四支架的顶部焊接安装有CO收集塔,气体吸收塔的外侧壁开设有二氧化碳输入口,气体吸收塔的底部设有第一电解液输出口,第一电解液输出口的输出端焊接安装有第一管道,气体吸收塔的顶部设有电解液输入口。通过气体吸收塔中的电解液将需要电催化还原的二氧化碳输至催化室中,通过离子隔膜将催化室分割为多个电解阴极室和电解阳极室,同时配合阴极棒和阳极棒进行电催化,能够加大电催化效率,提升催化速度,进而提高一氧化碳和氧气的使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催化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催化剂制备。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气体是大气组成的一部分(约占大气总体积的0.03%),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二氧化碳是有机物质,矿物质和油等石化燃料燃烧的主要产物,石化燃料在燃烧提供能源同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被认为是造成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温室气体总量的67%,已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随着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在二氧化碳的开发利用上,如何实现变废为宝,世界各国科学家对于二氧化碳在食品、生物、农业、化工领域均提出了许多性的思想和技术路线,因此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化学品,实现碳资源循环利用,是能源环境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现有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催化剂制备比较单一,催化还原效果慢,二氧化碳还原的一氧化碳效率低,另外使用的电解液不能够循环利用,并且不能够连续高效地将二氧化碳电还原为一氧化碳,电还原效率低下,且提高成本的同时不利于节约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催化剂制备,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催化剂制备,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第一支架的顶部焊接安装有气体吸收塔,第二支架的顶部焊接安装有催化室,第三支架的顶部焊接安装有氧气收集塔,第四支架的顶部焊接安装有CO收集塔,气体吸收塔的外侧壁开设有二氧化碳输入口,气体吸收塔的底部设有第一电解液输出口,第一电解液输出口的输出端焊接安装有第一管道,气体吸收塔的顶部设有电解液输入口,电解液输入口的自由端焊接安装有第二管道,催化室内置电解阴极室和电解阳极室,位于电解阴极室与电解阳极室的中间设置有离子隔膜,电解阴极室的底部开设有第一输出口,第一输出口和第二管道为连通设置,电解阳极室的底部开设有第二输出口,第二输出口和第二管道为连通设置,电解阴极室的内侧底部焊接安装有阴极棒,电解阴极室的顶部开设有第二电解液输出口和第一CO输出口,第二电解液输出口与第一管道为连通设置,第一CO输出口的输出端焊接安装有第三管道,第三管道与CO收集塔为连通设置,CO收集塔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二CO输出口,电解阳极室的底部焊接安装有阳极棒,电解阳极室的顶部开设有氧气输出口和输水口,氧气输出口的输出端焊接安装有第四管道,第四管道与氧气收集塔为连通设置。
优选的,气体吸收塔的底部焊接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焊接安装有搅拌棒,搅拌棒位于气体吸收塔内。
优选的,气体吸收塔的底部焊接安装有第一提升泵,第一提升泵与第一管道为连通设置,电解阴极室的底部焊接安装有第二提升泵,第二提升泵和第一输出口为连通设置,电解阳极室的底部焊接安装有第三提升泵,第三提升泵与第二输出口为连通设置。
优选的,气体吸收塔、催化室、氧气收集塔和CO收集塔依次从左至右顺序排列。
优选的,气体吸收塔为中空设置,且气体吸收塔设置有电解液。
优选的,电解阴极室与电解阳极室的数量均为两组且呈交错排列设置。
优选的,离子隔膜将催化室分割为多个阴极室和多个阳极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未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832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光缆警示牌及其悬挂装置
- 下一篇:一种手持式制动片磨损量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