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杆上轴瓦、连杆轴瓦和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59500.7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07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于航;李成艳;崔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9/04 | 分类号: | F16C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文小莉;臧建明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杆 轴瓦 发动机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杆上轴瓦、连杆轴瓦和发动机。连杆上轴瓦包括上轴瓦本体,所述上轴瓦本体的内侧表面两侧设有对称的两个减薄区,所述上轴瓦本体在所述减薄区的壁厚从所述上轴瓦本体的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一次减薄区,采用了轴瓦厚度从由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的减薄区,缩小了减薄区与曲轴的间隙,减薄区与轴径之间能更好的贴合,扩大了轴瓦承载区的范围,从而降低了轴瓦比压,降低了轴瓦疲劳风险。并且消除了减薄区的厚度突变,使得油膜更为连续,解决了两个减薄区的过渡位置厚度突变,减薄区油膜不连续,造成一次减薄、二次减薄过渡位置磨损严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部件和发动机,尤其涉及一种连杆上轴瓦、连杆轴瓦和发动机。
背景技术
连杆轴瓦由连杆上轴瓦和连杆下轴瓦组成,一般安装在连杆与曲轴的连接部位,用于减小曲轴和连杆间的磨损,起到耐磨、连接、支撑、传动的作用。
目前,连杆上轴瓦在加工时通常会对轴瓦的厚度进行两次减薄。从轴瓦的瓦口位置开始沿运行面一定距离内轴瓦厚度减薄称为一次减薄,从轴瓦中间位置开始沿两侧运行面轴瓦壁厚逐渐减薄称为二次减薄。
然而,由于连杆上轴瓦的一次减薄区表面低于二次减薄区表面,因此一次减薄区与曲轴的间隙大而难以与轴径贴合,使得轴瓦承载局限在二次减薄区,造成轴瓦比压高,轴瓦疲劳风险高。同时,还会在两个减薄区的过渡位置形成厚度突变,减薄区油膜不连续,造成一次减薄、二次减薄过渡位置磨损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由于连杆上轴瓦的一次减薄区表面低于二次减薄区表面,现有连杆上轴瓦的一次减薄区与曲轴的间隙大而难以与轴径贴合导致的轴瓦承载局限在二次减薄区,造成轴瓦比压高,轴瓦疲劳风险高,以及两个减薄区的过渡位置厚度突变,减薄区油膜不连续,造成一次减薄、二次减薄过渡位置磨损严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杆上轴瓦,包括上轴瓦本体,所述上轴瓦本体的内侧表面两侧设有对称的两个减薄区,所述上轴瓦本体在所述减薄区的壁厚从所述上轴瓦本体的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杆上轴瓦通过包括上轴瓦本体,上轴瓦本体的内侧表面两侧设有对称的两个减薄区,上轴瓦本体在减薄区的壁厚从上轴瓦本体的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这样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一次减薄区,采用了轴瓦厚度从由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的减薄区,缩小了减薄区与曲轴的间隙,减薄区与轴径之间能更好的贴合,扩大了轴瓦承载区的范围,从而降低了轴瓦比压,降低了轴瓦疲劳风险。解决了现有连杆上轴瓦的一次减薄区与曲轴的间隙大而难以与轴径贴合导致的轴瓦承载局限在二次减薄区,造成轴瓦比压高,轴瓦疲劳风险高的问题。并且,上轴瓦本体在减薄区的壁厚变化更为缓和,消除了减薄区的厚度突变,使得油膜更为连续,从而解决了两个减薄区的过渡位置厚度突变,减薄区油膜不连续,造成一次减薄、二次减薄过渡位置磨损严重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减薄区包括第一减薄区和第二减薄区,所述第一减薄区由所述上轴瓦本体中部延伸至所述第二减薄区的起点,所述第二减薄区由所述第一减薄区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减薄区的末端,其中,满足以下关系:
W1-W2=0.015(mm)
W2-W3<0.010(mm)
上式中,W1为所述上轴瓦本体在所述第一减薄区起始位置的壁厚,W2为所述上轴瓦本体在所述第一减薄区末端位置的壁厚,W3为所述上轴瓦本体在所述第二减薄区末端的壁厚。
这样,将减薄区分为第一减薄区和第二减薄区,引入上轴瓦本体在第一减薄区起始位置的壁厚W1、上轴瓦本体在第一减薄区末端位置的壁厚W2和上轴瓦本体在第二减薄区末端的壁厚W3,通过W1、W2、W3之间的关系约束,从而控制上轴瓦本体在减薄区厚度变化的范围,保证上轴瓦本体在减薄区的壁厚变化平稳。
可选的,所述第一减薄区的起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减薄区的末端位置之间的圆心角α的度数为70°~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595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元器件载带结构
- 下一篇:一种防护型卧卷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