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32445.2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982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培;夏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屹华建筑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5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古建筑 抗震 加固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包括底座、固定层、支撑杆和操作主体,所述底座一侧内部设置有固定层,且固定层顶面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并且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操作主体,所述操作主体内部底端设置有旋转轴,且旋转轴表面设置有拉绳,并且拉绳一端转动连接有转向齿轮,所述转向齿轮一端设置有螺纹轴,且螺纹轴一端表面设置有套筒,并且套筒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该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在对梁体进行固定时,固定块通过套筒与螺纹轴的螺纹连接进行固定工作,同时固定块通过滑块在滑槽内部滑动进行移动工作,有利于对梁体进行有效的固定工作,提高了整体的加固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古建筑抗震加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我们需要对梁进行加固,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还是存在以下的问题:
1、现有的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主要都是对墙体或者柱子进行加固,从而忽略了顶面的梁体加固,梁体由于时间原因出现风化腐蚀,导致容易出现屋顶坍塌现象;
2、在进行抗震加固的过程中,容易对梁体进行破坏,造成古建筑出现损失。
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的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主要都是对墙体或者柱子进行加固,从而忽略了顶面的梁体加固,梁体由于时间原因出现风化腐蚀,导致容易出现屋顶坍塌现象,在进行抗震加固的过程中,容易对梁体进行破坏,造成古建筑出现损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包括底座、固定层、支撑杆和操作主体,所述底座一侧内部设置有固定层,且固定层顶面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并且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操作主体,所述操作主体内部底端设置有旋转轴,且旋转轴表面设置有拉绳,并且拉绳一端转动连接有转向齿轮,所述转向齿轮一端设置有螺纹轴,且螺纹轴一端表面设置有套筒,并且套筒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套筒顶面固定连接有滑块,且滑块一端表面滑动连接有滑槽,并且滑块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一侧设置有缓冲垫,且缓冲垫一侧设置有防护板,并且防护板一侧表面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内部设置有螺丝,且螺丝螺纹连接有防护板,并且防护板另一侧设置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层,且防护层一侧设置有梁体。
优选的,所述底座顶面左右两侧设置有固定层,且固定层顶面设置有倾斜状的支撑杆,并且支撑杆倾斜角度为45°。
优选的,所述螺纹轴中心处设置有锥形齿轮,且螺纹轴与转向齿轮构成啮合结构,并且螺纹轴设置有两个。
优选的,所述套筒与滑块和连接杆为一体化结构,且套筒关于转向齿轮纵向中心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滑块在套筒顶面设置有两个,且滑块与滑槽为滑动连接,并且滑槽关于操作主体横向中心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侧视为米字形状,且螺丝与固定板为螺纹连接,并且螺丝穿过防护板和缓冲层与防护层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古建筑抗震加固装置,
1、在对梁体进行固定时,固定块通过套筒与螺纹轴的螺纹连接进行固定工作,同时固定块通过滑块在滑槽内部滑动进行移动工作,有利于对梁体进行有效的固定工作,提高了整体的加固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屹华建筑工程公司,未经成都市屹华建筑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324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浴室镜的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拉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