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除氧器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84643.9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04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俞纪祺;陈凯庆;朱天杰;顾毅楠;唐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20 | 分类号: | C02F1/20;F28C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白京萍 |
地址: | 222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除氧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罐,顶部设有排汽口、侧部设有第一进水口、底部设有出水口、内部构造有缓冲室;射水抽气器,设在余热回收罐上,射水抽气器包括第二进水口、调节阀、高速喷嘴、蒸汽吸入管以及扩口管,第二进水口、调节阀、高速喷嘴依次相连通,高速喷嘴、蒸汽吸入管分别与扩口管的扩口段相连通,第二进水口与蒸汽吸入管有部分位于余热回收罐的外侧,扩口管的收缩段向下延伸至余热回收罐的内部下方;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设在余热回收罐内且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测温元件,当测温元件的检测值大于温度阈值时,控制调节阀增大其开度;当测温元件的检测值小于或等于温度阈值时,控制调节阀减小其开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厂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氧器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余气回收技术即为利用乏汽热量,加热生活用水,降低人们生活消耗能量成本来实现。将生活用水通过适当的管路,进入除氧器的加热腔,与余气排放管路通入同一个加热系统当中,使用乏汽中的高温水蒸气来加热生活用水,最后通过U形管注入到热水存储箱里。利用控温装置,调节箱内的热水温度,将合格的热水提供给用户使用。当供水温度下降时,还可以将箱内存水再次注入加热循环,直到温度合格为止。此种方法是对除氧器余气热量的直接应用,效率较高,且装置简单,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大减少了居住热水所需燃煤的消耗量。
但是,由于大型除氧器的使用范围一般在工厂和电站的锅炉内,并不临近集中居住区,可以提供的用户较少,若热水得不到方便及时的利用,热量仍然会大量损失。若向较远处的用户提供,又会加大运输途径中的能量损耗,提高装置造价,降低性价比。并且,长期采用这种办法,会导致热水存储箱内大量积垢,需要一定的排垢成本,对供水质量也有一定影响。同时,这种办法的能量利用较为单一,仅仅是热量的传递,不能提供更多种能量来源。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除氧器余气回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鼓励创新,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加能量转换途径为目的,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余气回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效率更高、除氧效果更好的除氧器余热回收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氧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
余热回收罐,顶部设有排汽口、侧部设有第一进水口、底部设有出水口、内部构造有缓冲室;
射水抽气器,设在余热回收罐上,射水抽气器包括第二进水口、调节阀、高速喷嘴、蒸汽吸入管以及扩口管,第二进水口、调节阀、高速喷嘴依次相连通,高速喷嘴、蒸汽吸入管分别与扩口管的扩口段相连通,第二进水口与蒸汽吸入管有部分位于余热回收罐的外侧,扩口管的收缩段向下延伸至余热回收罐的内部下方;
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设在余热回收罐内且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测温元件,控制器与调节阀控制连接,控制器配置为:当测温元件的检测值大于温度阈值时,控制调节阀增大其开度;当测温元件的检测值小于或等于温度阈值时,控制调节阀减小其开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测温元件为热电偶。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余热回收罐内设有消音组件,消音组件包括设在余热回收罐内部下方的两层消音孔板、填充在两层消音孔板之间的消音填料。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在消音组件与第一进水口之间设有淋水组件,淋水组件包括沿上下设置的多层淋水篦子。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淋水篦子的个数设置为个。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扩口管的收缩段下端设有防倒吸组件,以便阻止余热回收罐内底部的凝结水被倒吸进扩口管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洋大学,未经江苏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846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等高线测绘辅助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水透气膜的叠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