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绣球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25596.0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910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文春明;蒋东升;陈昌毅;杨林;黄华;卢雨欣;吴承英;郑悠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45/18 | 分类号: | H05B45/18;G01V8/10;G10L15/22;B44C5/00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17 | 代理人: | 黎华艳;裴康明 |
地址: | 530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绣球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绣球,涉及电子工艺品领域,包括壮族民间工艺品绣球形状的壳体,壳体内部设置有智能控制模块、人体红外传感器、语音识别模块、发光二极管、电源。本实用新型的人体感应结合语音模块等技术为核心,将其于绣球相结合,成为具有科技感的民族文化传播以及交流的产品,打破了传统绣球只可以当作装饰品的局限性,有效结合时代特点,通过智能控制模块,实现语言发声传播壮族的特色与文化,改进传统绣球存在单一性、过于装饰化的不足。通过在绣球内部安装人体感应传感器以及语音识别模块,当有人触碰或进行语音互动时,绣球发出五彩闪烁的灯光,并可实现语音回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工艺品域,特别是一种智能绣球。
背景技术
绣球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间特有的吉祥物和定情物,并且外观靓丽别致,传统的壮族绣球是由12个或多个叶瓣连接构成一只完整的绣球,目前绣球只是作为装饰和摆设,缺乏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绣球,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绣球,包括绣球形状的壳体,还包括人体红外传感器、语音识别模块、智能控制模块、发光二极管和电源,
所述语音识别模块、智能控制模块和电源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和发光二极管安装在绣球壳体的叶瓣与叶瓣的缝隙中;
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分别与人体红外传感器、语音识别模块、发光二极管、电源电连接;
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用于检测人体发出的红外信号,并将检测到的红外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智能控制模块;
所述语音识别模块用于识别互动者的语音,并将识别的语音信息传输至智能控制模块;
所述智能控制模块接收并处理人体红外传感器传输的电信号和语音识别模块识别的语音信息,并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语音识别模块进行语音回复和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所述电源用于给人体红外传感器、语音识别模块、智能控制模块、和发光二极管供电。
优选的,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包括型号为SR602的人体感应模块。
优选的,所述语音识别模块包括ASR-M09C型号的语音识别模块。
优选的,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包括型号为 JQ8900-16P的语音模块,所述 JQ8900-16P语音模块集成了一个16位的微控制单元,所述微控制单元将语音识别模块识别到的语音信息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根据转换的数字信号反馈一个控制信号至语音识别模块,语音识别模块根据控制信号做出对应的语音回复。
优选的,所述发光二极管采用多种色彩的LED发光二极管。
优选的,所述绣球形状的壳体采用布质或尼龙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将智能控制模块、人体红外传感器、语音识别模块和发光二极管与传统的绣球相结合,成为具有科技感的民族文化传播以及交流的绣球产品,打破了传统绣球只可以当作装饰品的局限性,有效结合时代特点,提高了绣球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的人体红外传感器与绣球结合,当有人触碰绣球时,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发出的红外信号,智能控制模块控制发光二极管开启,发光二极管发出光亮。
3、本实用新型内部的语音识别模块,当有人与绣球进行语音互动时,语音识别模块对人所讲的语音进行识别,然后将识别的语音信息反馈至智能控制模块,智能控制模块接收并处理语音信息后,控制语音识别模块进行对应的语音回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半球刨开的结构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民族大学,未经广西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255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抽屉式展示柜
- 下一篇:一种塑料瓶加工原料干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