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32853.1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105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蔡昆旺;翁智伟;胡朝彰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0 | 分类号: | G02B7/0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李晔;李琛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元件 驱动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光轴,并包括固定部、可动元件以及驱动组件。可动元件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驱动可动元件相对固定部旋转一角度。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达到了薄型化、整体的小型化,以及提升了光学品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驱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今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不断地朝向微型化的趋势发展,使得用于像是摄像的光学模块的各种元件或其结构也必须不断地缩小,以达成微型化的目的。有鉴于此,如何能设计出一种微型化的驱动机构始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光轴,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固定部、可动元件以及驱动组件。可动元件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驱动可动元件相对固定部旋转一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止动元件、叶片、引导组件、导磁性元件、电路组件以及感测组件,止动元件连接至固定部。叶片连接至可动元件。引导组件设置于可动元件与固定部之间。导磁性元件设置于固定部。电路组件设置于固定部。感测组件设置于电路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上盖以及底座。上盖,具有上表面以及开口,上表面朝向入射光。底座与上盖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设置,底座具有开口、第一凹部、第二凹部、第三凹部、第四凹部。第一凹部容纳导磁性元件,并且第一凹部的深度大于导磁性元件的厚度,第一凹部具有底面,底面与光轴垂直并面向导磁性元件。第二凹部容纳引导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凹部具有底面,底面配合引导组件的形状,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相邻于第一凹部,并且第二凹部较第一凹部更远离光轴,其中当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的底面较第一凹部的底面更靠近入射光的入射面。第三凹部容纳电路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第三凹部具有底面,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凹部相邻于第一凹部,并且第三凹部较第一凹部更更靠近光轴。第四凹部容纳感测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第四凹部具有底面,第四凹部的深度大于感测组件的一部分的厚度,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四凹部邻接第一凹部,并且第四凹部较第一凹部更远离光轴。第四凹部较该第二凹部更接近光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还包括第一抗反射结构以及第二抗反射结构。第一抗反射结构设置于上表面,具有第一抗反射表面,第一抗反射表面面向入射光,其中第一抗反射表面与光轴不平行,其中第一抗反射表面与光轴垂直,其中第一抗反射表面的一反射率小于上盖的反射率。第二抗反射结构由上表面向开口延伸,与上表面成一角度并且围绕开口,第二抗反射结构与光轴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二抗反射结构具有第二抗反射表面,形成在第二抗反射结构靠近入射光的表面,第二抗反射表面的反射率小于上盖的反射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抗反射结构,第三抗反射结构为板状结构,具有对应入射光的开口,其中当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三抗反射结构位于叶片与可动元件之间,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三抗反射结构至少部分与叶片以及可动元件重叠。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上盖的开口的面积以及底座的开口的面积与第三抗反射结构的开口的面积不同,其中上盖的开口的面积大于第三抗反射结构的开口的面积,并且底座的开口的面积大于上盖的开口的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328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传动轴总成
- 下一篇:一种人体感应智能自组网LED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