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温高压气水两相渗流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30106.4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81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胡怡;唐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房立普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压气 两相 渗流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温高压气水两相渗流测试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注入系统、三轴岩心夹持器、冷凝器、过滤器、气液分离器、恒温箱;所述注入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注水系统和注气系统;所述三轴岩心夹持器的输入端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三轴岩心夹持器的两端与压差传感器相连;所述三轴岩心夹持器的侧壁设有围压入口,所述围压入口通过管线与围压泵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三轴岩心夹持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设有输出控制阀,所述三轴岩心夹持器与所述输出控制阀之间的管路上通过三通依次与回压控制阀和回压泵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气水两相渗流测试,能够更真实地获得地下渗流特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藏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温高压气水两相渗流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为研究储层地下渗流特征,常采用渗流测试装置对其进行测试,获得渗流曲线,以便认清储层地下渗流特征。目前气水相渗测试实验通常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应用压缩空气或氮气和地层水(注入水)或标准盐水采用稳态法或非稳态法进行的,然而,常温常压条件下与高温高压条件下相比较,其气、水粘度、密度、气水界面张力及储层物性参数等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常温差压下的相渗测试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真实的地下渗流特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高温高压气水两相渗流测试装置,能够模拟储层高温高压条件,获得更真实的两相渗流结果,为认清高温高压气田地下真实的渗流特征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温高压气水两相渗流测试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注入系统、三轴岩心夹持器、冷凝器、过滤器、气液分离器;
所述注入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注水系统和注气系统,所述注水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储水罐、压力泵一、中间容器一、控制阀一;所述注气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储气罐、压力泵二、中间容器二、控制阀二;
所述三轴岩心夹持器的输入端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三轴岩心夹持器的两端与压差传感器相连;所述三轴岩心夹持器的侧壁设有围压入口,所述围压入口通过管线与围压泵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三轴岩心夹持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设有输出控制阀,所述三轴岩心夹持器与所述输出控制阀之间的管路上通过三通依次与回压控制阀和回压泵相连;
所述中间容器一、中间容器二、压力传感器、压差传感器、三轴岩心夹持器设置在恒温箱内;
所述气液分离器上设有液位计,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排气口与气体回收罐相连,且相连的管路上设有气体流量计。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阀一和控制阀二采用球形控制阀。
作为优选,所述冷凝器采用环形冷凝器。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所述冷凝器壳体为密封的环形管路,所述冷凝器壳体内设有环形流体管路且所述环形流体管路的左右两端穿出所述冷凝器壳体分别与所述输出控制阀和过滤器相连,所述冷凝器壳体与所述环形流体管路之间形成冷凝液通道,所述冷凝液通道的左端设有冷凝液入口,所述冷凝液通道的右端设有冷凝液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器包括密封壳体,所述密封壳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过滤器输入口和过滤器输出口,所述密封壳体内部从左至右设有多个滤网,且越靠近所述过滤器输出口的滤网滤孔孔径越小。
作为优选,还包括PLC控制系统,所述PLC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恒温箱、控制阀一、控制阀二、输出控制阀、回压控制阀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能够模拟储层高温高压条件,获得更真实的两相渗流结果,为认清高温高压气田地下真实的渗流特征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其中,通过设置三轴岩心夹持器,能够对岩心实现三轴向应力加载,避免常规岩心夹持器只能加载径向应力的情况,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地层,提高实验准确性;通过设置恒温箱能够模拟地层高温条件,综上模拟储层高温高压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301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