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驱动长距离运输刮板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79547.6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553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坤;夏厚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新同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23/22 | 分类号: | B65G23/22;B65G19/18;B65G23/44;B65G19/20;E21F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解政文 |
地址: | 23205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长距离 运输 板机 | ||
本实用新型双驱动长距离运输刮板机包括:主支架、主动轮、从动轮、从支架、主电机、刮板带,中间轮、中间驱动电机、中间支架和机尾调节器,主支架固定在地面上,主动轮装在主支架上,主电机带动主动轮旋转,从支架可滑动地放置在地面上,从动轮装在从支架上,刮板带是绕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环形带,主动轮和从动轮分别与环形刮板带上端和下端咬合,主动轮带动刮板带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运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距离在50米至200米范围内,中间支架固定在主支架和从支架之间地面上,中间轮装在中间支架上,中间轮与环形刮板带的下端咬合,中间驱动电机带动中间轮旋转,机尾调节器装在从支架上,它带动从支架沿着刮板带方向移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刮板输送机技术领域,具体是双驱动长距离运输刮板机。
背景技术
在煤矿井下,刮板运输机是煤矿生产过程中运输设备之一。目前,150KW以下的小型刮板机,都是单台电动机驱动的,驱动都是设在机头,运输距离都在100米以下;在煤矿井下遇到长距离运输情况,都是同时安装两台及以上数量的刮板机,接续运输,这种传统的运输方法,使用很不方便,效率低;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刮板机运输过程中,刮板链条先紧后松,开始运输时刮板链条比较紧,随着工作运输时间增加,刮板链条慢慢变松,这时必须紧刮板链条,传统的方法是,人工截掉一段刮板链条,再连接上,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工,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可伸缩机尾作为刮板运输机的部件,可实现对刮板链条随时调节,减少刮板输送机截刮板链条操作的次数,节省工人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研制一种双驱动、机尾又可以伸缩的长距离运输刮板运输机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是解决现有的长距离刮板机松弛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双驱动、机尾又可以伸缩的长距离运输刮板运输机,它利用煤矿井下压力液作为动力,可以伸缩机尾,操作使得油缸式千斤顶伸或缩,推动刮板机机尾活动部移动,刮板机机尾活动部可伸可缩,达到张紧刮板机链条的目的。
为了完成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驱动长距离运输刮板机,它包括:主支架、主动轮、从动轮、从支架、主电机和刮板带,主支架固定在地面上,主动轮装在主支架上,主电机带动主动轮旋转,从支架可滑动地放置在地面上,从动轮装在从支架上,刮板带是绕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环形带,主动轮和从动轮分别与环形刮板带的上端和下端咬合,主动轮带动刮板带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运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距离在50米至200米的范围内,其中:它还包括:中间轮、中间驱动电机、中间支架和机尾调节器,中间支架固定在主支架和从支架之间的地面上,中间轮装在中间支架上,中间轮与环形刮板带的下端咬合,中间驱动电机带动中间轮旋转,中间驱动电机为刮板带提供助力,机尾调节器装在从支架上,它带动从支架沿着刮板带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驱动长距离运输刮板机,其中:所述机尾调节器包括:固定板、侧板和千斤顶,在从支架的两侧的地面上分别固定有侧板,侧板一端固定在从支架和中间支架之间,在靠近侧板一端的两个侧板之间固定有固定板,在靠近侧板另一端的侧板上分别开有凹槽,机尾轴穿过从动轮的两端并从从动轮伸出装在两个凹槽内,机尾轴在两个凹槽内沿着刮板带的方向运动,在固定板和从支架之间装有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驱动长距离运输刮板机,其中:所述千斤顶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板上,另一端固定在从支架上,千斤顶伸长或缩短,带动从支架沿着刮板带方向移动,将刮板带拉长或缩短。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驱动长距离运输刮板机,其中:它还包括:侧盖,侧盖分别装在机尾轴的两端,侧盖将机尾轴限制在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驱动长距离运输刮板机,其中:所述千斤顶为液压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长距离运输刮板机与现有的普通运输刮板机相比,由于增加中间驱动电机,因此具有加强传动力的优点,并且可以将松弛的刮板带张紧,达到张紧刮板带的目的。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新同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新同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795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