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浇筑用直泄式滑槽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149482.0 | 申请日: | 2020-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397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 发明(设计)人: | 李骏毅;李倩;唐颖;李洋;吴辉;张智;王梓丞;何光华;龚毅;李俊;李修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建工第十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E04G21/04 |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邓锋 |
| 地址: | 400039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浇筑 用直泄式 滑槽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浇筑用直泄式滑槽,涉及混凝土浇筑设备的技术领域,其包括用于初次卸载混凝土冲击力的第一缓冲机构、在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下方设置有用于二次卸载混凝土冲击力的第二缓冲机构,在第二缓冲机构下方倾斜安装有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滑槽;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第二料斗,所述第二料斗为一个顶部开口的壳体构件,第二料斗的底部固定有与其相连通的出料管,在出料管远离第二料斗的一端安装有旋转弯头;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出料口位于第二料斗的开口的正上方。该方案利用多级缓冲机构降低了混凝土自身的冲击能量,减少了混凝土中的石子出现飞溅伤人的可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浇筑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用直泄式滑槽。
背景技术
在建筑发展过程中,逐渐由传统的砖砌式建筑发展为混凝土浇筑建筑,混凝土建筑是由混凝土浇筑在制作的模具中凝固成型的建筑体。混凝土建筑相比传统的建筑物整体性更高,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使得建筑物的建造高度得到突破,并且还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根据申请公布号为CN108894507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可调式混凝土浇筑溜槽装置,包括上架、下架和U型板;上架上前杆、上前固定杆、上后杆、上后固定杆、上加强杆;下架包括下前杆、下前固定杆、下后杆、下后固定杆、水平杆一、水平杆二、下加强杆、脚轮;上前杆与对应的下前杆套在一起且通过螺栓调节固定,上后杆与对应的下后杆套在一起且通过螺栓调节固定,水平杆一与同侧的水平杆二套在一起且通过螺栓调节固定,下加强杆与同侧的下后杆或下前杆通过螺栓调节固定;U型板固定在两个上前杆和两个上后杆顶部形成的空间内。
现有相关技术存在以下技术缺陷:由泵车泵出的混凝土进入该装置中时存在较大冲击,造成混凝土中的石子飞溅,容易出现生产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浇筑用直泄式滑槽,其具有降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冲击力的作用,减少产生产事故的可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混凝土浇筑用直泄式滑槽,包括用于初次卸载混凝土冲击力的第一缓冲机构、在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下方设置有用于二次卸载混凝土冲击力的第二缓冲机构,在第二缓冲机构下方倾斜安装有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滑槽;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第二料斗,所述第二料斗为一个顶部开口的壳体构件,第二料斗的底部固定有与其相连通的出料管,在出料管远离第二料斗的一端安装有旋转弯头;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出料口位于第二料斗的开口的正上方。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两个缓冲机构进行多次卸载混凝土的冲击力,使得从泵车中出来的混凝土自身带有的冲击能量减小,减小了混凝土中石子飞溅出来的可能,减少了石子飞溅伤人的可能从而达到减小出现生产事故的可能;第二料斗用于接收自第一料斗中出来的混凝土,出料管用于引导混凝土的流向;旋转弯头可以方便调节方向,使得混凝土浇筑的覆盖面更广,同时旋转弯头也可以起到卸载混凝土中的冲击力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第一料斗,所述第一料斗为一个顶部开口的壳体构件,在第一料斗的底部连接有与其相连通的溜管,所述溜管远离第一料斗的一端连接有弯管。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料斗用于接收自混凝土泵车的出来的混凝土,溜管用于引导混凝土的流向,连接有弯管的溜管可以减小经第一料斗的混凝土的冲击能量,实现第一次卸载混凝土的冲击能量。
优选地,所述溜管和第一料斗之间采用法兰连接。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溜管和第一料斗之间采用法兰连接可以方便对该两个零部件进行拆装。
优选地,所述第二料斗内部倾斜固定有用于缓冲混凝土的缓冲板。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缓冲板用于二次卸载自第一料斗中出来的混凝土的冲击力,进一步减小混凝土自身携带的冲击能量,有利于减小混凝土中石子飞溅的可能;倾斜设置缓冲板有利于混凝土在自身的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向低处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建工第十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建工第十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494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验室空气置换用通风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半单元幕墙的插接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