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轿车尾门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42936.1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049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苏霁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舟山市天瀚塑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14 | 分类号: | H02K5/14 |
代理公司: | 舟山固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6 | 代理人: | 范荣新 |
地址: | 3162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轿车 驱动 装置 | ||
轿车尾门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壳体、驱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和丝杆传动机构,驱动机构的动力源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包括电机壳体和安装于电机壳体的胶盖本体,沿胶盖本体内壁设有用于放置碳刷的两个刷盒,碳刷贯穿于刷盒,碳刷尾端设置有弹性组件,每个刷盒的两侧都接有胶盖防护层,所述的胶盖防护层上端面与刷盒上端面齐平,刷盒与胶盖防护层首尾无缝相接成内圈,将胶盖防护层的高度提高至与刷盒的上端面齐平,且刷盒与胶盖防护层实现无缝连接,形成了封闭的内圈,这样使得内圈的密闭性有了显著的提升,直流电机在运行过程中,胶盖内的碳粉集中在一起,不会四处飞溅,有效地解决了永磁直流电机耐压击穿的问题,且提高了内圈的结构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轿车尾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轿车尾门驱动装置中电机起到至关的作用,而在电机寿命测试中常常遇到耐压击穿问题,就起原因,发现耐压 击穿常由电机中的胶盖内碳粉四处飞溅所致,以往的直流电机胶盖内圈高度不够且不封闭,胶盖防护层与刷盒间留有缺口,存在 密闭性不足的缺陷。
同时在现有电机结构中,胶盖在装配面设计成斜面结构,电机铁壳与胶盖连接的接触面也设计成斜面结构,利用两个斜面的接触配合实现胶盖和电机铁壳的装配。这种结构形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下述缺陷,即胶盖容易翘起,连接不够牢固,难以保证胶盖与电机铁壳的同心度,运行不够平稳,而且强度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解决电机耐压击穿问题以及改进胶盖安装结构的轿车尾门驱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轿车尾门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壳体、驱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和丝杆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源为驱动电机,
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壳体和安装于电机壳体的胶盖本体,沿胶盖本体内壁设有用于放置碳刷的两个刷盒,所述的碳刷贯穿于刷盒,所述的碳刷尾端设置有弹性组件,每个刷盒的两侧都接有胶盖防护层,所述的胶盖防护层上端面与刷盒上端面齐平,刷盒与胶盖防护层首尾无缝相接成内圈。
所述的弹性组件包括安装轴和套在所述安装轴上的弹性件,所述的弹性件一端的一号施力端抵在碳刷的尾端面。
所述的安装轴上端部一分为二设置,所述弹性件另一端的二号施力端卡在安装轴上端部之间。
所述胶盖本体上端面设有多个环形阵列的凹槽,所述的电机壳体内设有与凹槽相匹配的凸块。
所述凹槽内壁设有凸条,所述凸块外壁设有滑槽,所述凸条与滑槽配合安装。
所述的胶盖防护层为弧形片状结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胶盖防护层的高度提高至与刷 盒的上端面齐平,且刷盒与胶盖防护层实现无缝连接,形成了封闭的内圈,这 样使得内圈的密闭性有了显著的提升,直流电机在运行过程中,胶盖内的碳粉 集中在一起,不会四处飞溅,有效地解决了永磁直流电机耐压击穿的问题,且提高了内圈的结构强度,沿胶盖本体内壁设有用于放置碳刷的两个刷盒,将碳刷放置于刷盒中解决加长碳刷后的不稳定,同时加长了碳刷的长度,延长了碳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弹性件)。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5为A部放大图。
图6为凸块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舟山市天瀚塑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舟山市天瀚塑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429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D霍尔感应的汽车换挡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控坐垫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