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层沉降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00123.6 | 申请日: | 2020-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177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继文;于永堂;周远强;郑建国;曹杰;黄晓维;张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00 | 分类号: | E02D1/00;E02D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卫苏晶 |
地址: | 71004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层 沉降 监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层沉降监测装置,包括多个沿监测井高度方向均布的沉降监测机构,沉降监测机构的底部设置有锚固头,沉降监测机构包括导柱、第一沉降板和第二沉降板,以及电感调频式位移传感器和连接杆,第一沉降板和第二沉降板上设置有钉头;导柱中穿设有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以及弹性部件,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错位布设,第一定位杆的伸出端和第一沉降板连接,第二定位杆的伸出端和第二沉降板连接,第一定位杆上设置有第一锁定槽,第二定位杆上设置有第二锁定槽,导柱内设置有插槽,插槽内设置有插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有效地适应开挖直径小的监测井,省时省力,提高了沉降监测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分层沉降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层沉降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填方路基、堤坝、机场和城镇建设用地平整工程中,内部分层沉降监测是岩土工程监测的主要内容。在填土施工期和工后期的沉降监测数据,对控制施工速率、保证施工质量与优化设计参数均具有指导性作用。
分层沉降计由多个单点沉降单元与PVC管串接而成,适用于测量多层土体的沉降位移,可进行长期监测和自动化测量,充分了解被测路基的沉降变化,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分层沉降计仍然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下:
1、传统分层沉降计安装时,由于其沉降板的存在,所以需要开挖较大的监测井才能把分层沉降计深埋进去,费时耗力,工作效率较低;
2、传统分层沉降计的安装和操作都比较麻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分层沉降监测装置,操作便捷,有效地适应开挖直径小的监测井,省时省力,装入监测井后第一沉降板和第二沉降板能与监测井中土体协同变形,提高了沉降监测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分层沉降监测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便捷,第一沉降板和第二沉降板紧贴在导柱的外壁上,整体收缩体积小,有效地适应开挖直径小的监测井,省时省力,装入监测井后第一沉降板和第二沉降板能与监测井中土体协同变形,提高了沉降监测的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层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沿监测井高度方向均布的沉降监测机构,监测井中位于最底部的沉降监测机构的底部设置有锚固头,所述锚固头插入监测井底部,多个所述沉降监测机构的结构相同,相邻两个沉降监测机构可拆卸连接;
所述沉降监测机构包括导柱、对称设置在导柱两侧的第一沉降板和第二沉降板,以及安装在导柱底部的电感调频式位移传感器和安装在电感调频式位移传感器底部的连接杆,所述第一沉降板和第二沉降板上设置有钉头;
所述导柱中穿设有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以及带动第一沉降板和第二沉降板收缩的弹性部件,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错位布设,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伸出端和第一沉降板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的伸出端和第二沉降板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上设置有第一锁定槽,所述第二定位杆上设置有第二锁定槽,所述导柱内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内设置有插销,所述插销能依次穿过第一锁定槽和第二锁定槽。
上述的一种分层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穿设在定位槽中,所述定位槽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底部和第二定位杆的顶部相贴合,所述定位槽与导柱呈垂直布设。
上述的一种分层沉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杆伸出定位槽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横截面大于第一定位杆的横截面,所述第二定位杆伸出定位槽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横截面大于第二定位杆的横截面,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一沉降板之间穿设有第一连接螺栓,所述第二连接块和第二沉降板之间穿设有第二连接螺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001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