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光电耦合的永磁电机调磁装置和永磁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93488.0 | 申请日: | 2020-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275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文桦;陈中显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淮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K1/12 | 分类号: | H02K1/12;H02K1/17;H02K16/04;H02P29/00;H02P29/02;H02P25/02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吴佳 |
地址: | 46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光电 耦合 永磁 电机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光电耦合的永磁电机调磁装置和永磁电机,包括调磁绕组、第Ⅰ永磁体和调磁电路模块,调磁绕组按照同一个方向,缠绕在第Ⅰ永磁体充磁和去磁方向的两侧;调磁电路模块包括:供电电源,属于直流电源,通过调磁绕组对第Ⅰ永磁体的工作点进行调整;驱动电路元件,由升压电路组成,通过提高驱动电路的输出电流幅值,从而驱动开关元件,以控制调磁回路导通或截止;开关元件,接收驱动电路元件的开关信号以实现调磁回路开关控制;控制器,用于向控制元件发送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以实现调磁脉冲电流宽度的控制;本实用新型采用低矫顽力永磁体调磁技术,进而实现永磁电机的调磁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永磁电机和电磁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光电耦合的永磁电机调磁装置和永磁电机。
背景技术
根据永磁电机和工程电磁场理论,可以通过调磁技术,即通过调节永磁电机气隙磁场强度,实现永磁电机转速范围和转矩范围的增大,进而增加永磁电机的适用场所和应用深度。
现有一般情况下,永磁电机采用的调磁技术是在线调磁技术,也就是在永磁电机调磁绕组中注入持续电流,实现永磁电机气隙磁场强度的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光电耦合的永磁电机调磁装置和永磁电机,与上述在线持续调磁技术不同,本实用新型采用低矫顽力永磁体调磁技术,只需短暂地向调磁绕组注入脉冲电流,即可实现永磁电机内低矫顽力永磁体工作点的改变,进而实现永磁电机的调磁控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光电耦合的永磁电机调磁装置,包括调磁绕组、第Ⅰ永磁体和调磁电路模块,调磁绕组和第Ⅰ永磁体位于外定子铁芯和内定子铁芯之间,调磁绕组按照同一个方向,缠绕在第Ⅰ永磁体充磁和去磁方向的两侧;
调磁电路模块包括:供电电源,属于直流电源,通过调磁绕组对第Ⅰ永磁体的工作点进行调整;驱动电路元件,由升压电路组成,通过提高驱动电路的输出电流幅值,从而驱动开关元件,以控制调磁回路导通或截止;开关元件,接收驱动电路元件的开关信号以实现调磁回路的开关控制;控制器,用于向控制元件发送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以实现调磁脉冲电流宽度的控制;控制元件,接收控制器的输出信号以控制+5V驱动电源接入,并导通驱动电路元件;限流元件,设置三个,用于限制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从而保护控制元件和驱动电路元件。
优选地,所述限流元件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第Ⅰ电阻分别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和控制元件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Ⅱ电阻第一端与驱动电源连接,第Ⅲ电阻的第一端与驱动电路元件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Ⅱ、Ⅲ电阻的第二端共接于控制元件的信号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开关元件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优选地,所述控制元件为光电耦合器。
优选地,在电枢绕组之间嵌有第Ⅱ永磁体,第Ⅱ永磁体位于靠近转子组件的一侧,第Ⅱ永磁体的矫顽力大于第Ⅰ永磁体的矫顽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永磁电机,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光电耦合的永磁电机调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调磁装置主要由控制器、限流电阻、光电耦合器件、接地端、稳压电容、驱动电路、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直流电源、调磁绕组和低矫顽力永磁体构成。该调磁装置通过改变永磁体的工作点,进而可以改变永磁电机的气隙磁场强度,从而达到永磁电机弱磁或增磁调控的目的。仅需短暂的工作时间【产生脉冲电流】,既可实现对永磁电机弱磁或增磁的双重控制。驱动电路元件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目的是共同实现永磁电机调磁回路的开关控制。直流电源具有低电压和大电流的特点,从而有利于低矫顽力永磁体的充磁或去磁调节。通过设置光电耦合器件,以实现物理隔离和间接升压,利用直流电源具有低电压和大电流的特点,从而有利于低矫顽力永磁体的充磁或去磁调节,同时第Ⅰ永磁体的矫顽力远小于永磁电机内部其它永磁体的矫顽力,这样可以避免调磁过程中对其它永磁电机部件产生负面影响。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淮学院,未经黄淮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934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钣金外壳加工用全自动打磨装置
- 下一篇:防水型垃圾分类语音提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