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渡线处小半径汇流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79720.5 | 申请日: | 202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052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逢源;邓相龙;李汉卿;王正;林建;皋金龙;孙少南;刘娟;冯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13 | 分类号: | B60M1/13;B60M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自***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渡线处小 半径 汇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渡线处小半径汇流排装置,包括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连接部和接触线,所述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的中部具有弧形结构,所述左侧汇流排通过连接部与右侧汇流排连接,所述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的下部均设置有卡槽,所述接触线通过卡槽压板固定在所述卡槽内。本实用新型可使汇流排实际半径小于10米,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渡线处小半径汇流排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在节能环保、便捷出行以及推动城市经济生活发展的优势,轻轨交通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迅猛的发展,一般为地面或高架工况,由于市内繁华区段建设条件限制,市区内开始采用地下隧道模式,为保证列车收发车、折返、联络、安全保障、临时停车等功能服务,通过道岔与正线或相互联络的现实轨道连接,涉及到交叉道岔。
轻轨车辆允许的转弯半径普遍小于地铁车辆,R100以下道岔,特别是R50/R25 道岔,转角大,且仅适用于轻轨车辆。
地下隧道一般采用HL 2213-x TB/T 3252-2010的架空汇流排对受电弓供电,其中该型号汇流排的人工预弯最小半径为80m,机械预弯最小半径为45m,因道岔附近悬挂点位置有严格要求,根据实际经验,汇流排实际半径应在R10以下,当前存在汇流排的预弯工艺和加工方法,机械预弯无法实现汇流排实际半径需要,无法满足轻轨R50/R25系列道岔要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渡线处小半径汇流排装置,可使汇流排实际半径小于10米,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渡线处小半径汇流排装置,包括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连接部和接触线,所述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的中部具有弧形结构,所述左侧汇流排通过连接部与右侧汇流排连接,所述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的下部均设置有卡槽,所述接触线通过卡槽压板固定在所述卡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卡槽压板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上。
作为优选,所述左侧汇流排或右侧汇流排与卡槽压板、螺栓形成的卡槽空间与所述接触线上的槽型结构卡合。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与悬挂部件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分别通过中间接头与标准汇流排连接,所述中间接头位于所述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标准汇流排内。
作为优选,所述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的实际半径小于10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弧形结构的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通过连接部连接,极大的减小了汇流排的实际半径,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的实际半径可达到10米以下;本实用新型的左侧汇流排、右侧汇流排与接触线、标准汇流排的连接部分设计合理,汇流排实际半径小,为轻轨车辆在地下隧道功能服务线路的电气,提供了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间接头连接示意图。
图中1-左侧汇流排,2-右侧汇流排,3-连接部,4-接触线,5-卡槽压板,6-螺栓,7-悬挂部件,8-中间接头,9-标准汇流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797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