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活灌木枝条扦插生态驳岸有效
申请号: | 202022075666.7 | 申请日: | 202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082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郝韶楠;潘苏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0 | 分类号: | E02B3/10;E02B3/12;A01G2/10;A01G24/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余翔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木 枝条 扦插 生态 驳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活灌木枝条扦插生态驳岸,包括驳岸主体,驳岸主体包括护坡和护脚,驳岸主体的内侧面为常水位水面,护坡深入到常水位水面以下,护坡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碎石层和渗透层,护坡所在常水位水面以上设置有相互交叉布置的活灌木枝条;所述活灌木枝条贯穿护坡,活灌木枝条与护坡表面呈锐角布置;本实用新型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根系锚固作用对护岸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护岸表层稳定的要求,又可以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形成灌木带,能够为两栖、鸟类等动物形成具有一定庇护作用的动物迁徙廊道,实现河流的生态修复,提升河道景观的同时符合城市生态修复的绿色建设治理理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活灌木枝条扦插生态驳岸。
背景技术
生态驳岸作为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护岸进行支护的护坡技术。但是,目前河道护岸堤防工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石笼护坡和浆砌石护坡等“灰色”方法来加固,该种护坡形式结构和功能较为单一,且极易造成材料资源的浪费,也大大降低了河流护岸的生态性及景观性。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207959114U公开了一种活体灌木插条生态驳岸,它包括生态驳岸主体,生态驳岸主体的内侧面为常水位水面,在生态驳岸主体上由常水位水面的常水位向上按生态驳岸主体的坡度开挖有若干水平沟槽,在所述水平沟槽中均填充有营养土,在所述营养土中埋有活体灌木枝条,在所述生态驳岸主体上分布有自然卵石和植被层。但是,活体灌木枝条插接在生态驳岸主体上的水平沟槽内,不利于根系的延伸和生长,不能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此外,该方案仅在护岸主体的表面铺设鹅卵石,造成驳岸主体的稳定性差;活体灌木枝条竖直扦插,不利于根系的生长,防风、固沙等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生态驳岸活体灌木枝条插接方式不利于根系生长和防风等级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活灌木枝条扦插生态驳岸。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活灌木枝条扦插生态驳岸,包括驳岸主体,驳岸主体包括护坡和护脚,驳岸主体的内侧面为常水位水面,护坡深入到常水位水面以下,护坡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碎石层和渗透层,护坡所在常水位水面以上设置有相互交叉布置的活灌木枝条;所述活灌木枝条贯穿护坡,活灌木枝条与护坡表面呈锐角布置。本实用新型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根系锚固作用对护岸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护岸表层稳定的要求,又可以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形成灌木带,能够为两栖、鸟类等动物形成具有一定庇护作用的动物迁徙廊道,实现河流的生态修复,提升河道景观的同时符合城市生态修复的绿色建设治理理念。上层的碎石层提高护坡的强度,保证护坡的稳定性;下层的渗透层便于雨水或河水的渗透,避免积水;同时为活体灌木的根系生长提供充足的氧气,便于根系的生长。传统的活体灌木竖直栽种,其根系固定范围小,且长期刮风的情况下会造成灌木树干倾斜;而本实用新型护岸主体上的活灌木枝条与护坡表面呈锐角布置,扩大灌木根系的生长范围至单一竖直种植根系生长范围的1.2~1.5倍左右,使灌木的根系固定范围更大,增强了根系的锚固作用,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证护岸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是,锐角的度数为75°~85°。
进一步的是,所述活灌木枝条伸出护坡顶部50mm~150mm,活灌木枝条伸出护坡底部 50mm~150mm,便于活灌木枝条根系和树干的生长。
进一步的是,所述活灌木枝条为喜水灌木的枝条。护岸水量充足,因此布置与其匹配的本地喜水灌木,可更好的生长。
进一步的是,所述护坡上每平方米的活灌木枝条数量为10~16根,使灌木均匀的栽种在护岸上,不会因过于浓密而相互影响,又不会因过于稀疏而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进一步的是,所述碎石层包括碎石和种植土,碎石为天然石材或混凝土碎石中的一种。天然石材或混凝土碎石强度高,保证护岸的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是,所述碎石的粒径为200mm~5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756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传动液更换用定量添加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银幕架下黑边垂直升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