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包电池边电压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78417.2 | 申请日: | 202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416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曹骥;曹政;安佰江;方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5 | 分类号: | G01R31/385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舒良 |
地址: | 311251 浙江省杭州市萧***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电压 检测 装置 | ||
一种软包电池边电压检测装置,包括:支撑单元,用于安装电池压紧单元和极耳压紧单元;电池压紧单元,包括下压组件和上压组件,下压组件包括下压驱动机构和上压板,用于对软包电池进行施压;上压组件包括支撑底座、压紧驱动机构和下压板,用于支撑软包电池;边电压检测单元,包括极耳压紧导通机构和极耳保护兼容移动机构,所述极耳压紧导通机构包括极耳压紧组件和极耳导通机构;所述极耳保护兼容移动机构设置于支撑底座和下压板之间,用于带动下压板水平移动的同时支撑软包电池的极耳;以及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以及多个压力传感器,用于控制电池压紧单元以及极耳保护兼容移动机构的运行。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可对同类别不同尺寸电池的测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包电池边电压检测装置,属于软包锂电池边电压检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锂电池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与传统电池相比,其具有容量大、工作电压高、充电速度快、工作温度范围宽、循环寿命长、体积小及重量轻等优点。因软包电池相较圆柱、方型电池有着较大的容量优势,采用软包型锂电池作为储能器件与动力器件也越来越多。由于软包电池的铝塑膜的中间铝层在电池封装时,容易与负极极耳短路,进而会造成铝塑膜中间铝层被腐蚀。因此,在软包电池的生产测试工序中,需要对软包电池的铝塑膜与负极极耳进行绝缘测试,即边电压检测。
在实用新型专利中(专利号:CN207248935U),涉及一种软包锂电池边电压测试装置,主要是同侧极耳软包电池的边电压的测试,测试探针与软包锂电池之间通过导电棉实现电连接,然后实现边电压的检测,在该方案中,测试探针与软包锂电池之间存在二次电连接接触,会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而且在该测试中,没有给软包电池施压,无法判断其绝缘性能好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软包电池边电压检测装置,该边电压测试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全自动操作、兼容性好和适应性强等优点,此外,在边电压测试过程中,不会破坏软包电池的外部和内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软包电池边电压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单元,顶部设有一安装平台,且安装平台上设有第一镂空安装孔和第二镂空安装孔,用于安装电池压紧单元和极耳压紧单元;
电池压紧单元,包括下压组件和上压组件,所述下压组件包括下压驱动机构和上压板,所述下压驱动机构滑动嵌装于支撑单元的第一镂空安装孔处,并保持下压驱动机构的施力端从镂空安装孔伸出落于安装台下方,用于给软包电池施压;所述上压板安装于下压驱动机构的施力端,用于接触软包电池的本体的上表面以对其进行施压;所述上压组件包括支撑底座、压紧驱动机构和下压板,所述支撑底座设置于下压组件的下方,用于支撑压紧驱动机构;所述压紧驱动机构设置于支撑底座上,且压紧驱动机构的压紧端部滑动配装下压板,并保持下压板与上压板平行正对,二者之间留有用于容纳锂电池的夹紧区;
边电压检测单元,包括极耳压紧导通机构和极耳保护兼容移动机构,所述极耳压紧导通机构包括极耳压紧组件和极耳导通机构,所述极耳压紧组件嵌装于第二镂空安装孔处,用于下压及压紧软包电池极耳;所述极耳导通机构安装于压紧驱动机构的压紧端部,并与极耳压紧组件正对,用于实现软包电池极耳与极耳压紧组件之间的导通以对其进行边电压测试;所述极耳保护兼容移动机构设置于支撑底座和下压板之间,包括水平移动部和垂直升降部,其中水平移动部滑动设置于上压组件的支撑底座上,用于调整垂直升降部的水平位置以兼容不同型号的软包电池;所述垂直升降部安装于水平移动部上,并且垂直升降部的升降端从下压板的通孔内贯穿,用于带动下压板水平移动的同时支撑软包电池的极耳;
以及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以及多个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的电压测试连接端与极耳压紧组件的测试连接端口电连接,用于对软包电池进行边电压测试;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于电池压紧单元以及极耳保护兼容移动机构处,用于将压力值反馈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电池压紧单元以及极耳保护兼容移动机构的动作控制端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池压紧单元以及极耳保护兼容移动机构的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784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更换的型钢混凝土构件Y型柱
- 下一篇:吊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