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聚苯乙烯用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901627.1 | 申请日: | 2020-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53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明;许水民;王胜;王次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信国安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B17/00 | 分类号: | B29B17/00;B29B17/04;B08B15/00;B01D46/10;B01D53/04;B29K2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 地址: | 214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苯乙烯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聚苯乙烯用回收装置,包括安装架,安装架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粉碎箱,粉碎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保护壳,第一电机保护壳的内部固定安装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刀架,安装架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保护壳,第二电机保护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的设置,解决了对用聚苯乙烯制造的一次性物品回收利用不彻底的问题,提高了回收利用率,通过吸风机和空气过滤器的设置,解决了聚苯乙烯融化后产生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的问题,保护了环境及人们的健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聚苯乙烯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聚苯乙烯用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聚苯乙烯是指由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加聚反应合成的聚合物,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热塑性塑料,具有高于100℃的玻璃转化温度,因此经常被用来制作各种需要承受开水的温度的一次性容器,以及一次性泡沫饭盒等,用聚苯乙烯制造的一次性物品废弃之后不易自行降解,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因此,对聚苯乙烯的回收、复生、再生也就成为了当前包装产业最迫切的问题。
现有的聚苯乙烯回收装置结构简单,对用聚苯乙烯制造的一次性物品回收利用不彻底,且用聚苯乙烯制造的一次性物品融化会产生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苯乙烯用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苯乙烯用回收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粉碎箱,所述粉碎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保护壳,所述第一电机保护壳的内部固定安装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刀架,所述安装架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保护壳,所述第二电机保护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支撑板,所述移动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加热罐,所述加热罐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加热片,所述加热罐的内部设置有导热油,所述加热罐的内侧壁设置有T形棒,所述移动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吸风机,所述吸风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集气罩,所述吸风机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空气净化器,所述空气净化器的内部设置有活性炭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粉碎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料仓,且所述进料仓呈V字形。
优选的,所述刀架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粉碎刀片,所述粉碎箱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筒,且所述出料筒在所述加热罐的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加热罐的下方固定连接冷却液箱,所述冷却液箱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液。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移动支撑板的内部设置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和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向支撑杆,所述移动支撑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向筒,且所述导向筒套接在所述导向支撑杆的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的设置,启动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带动刀架及其表面的粉碎刀片旋转,通过进料仓把用聚苯乙烯制造的一次性物品放入粉碎箱中进行粉碎,粉碎后落入加热罐中,加热罐内底壁的加热片对导热有持续加温,使用聚苯乙烯制造的一次性物品融化,由于融化后的液体聚苯乙烯密度大于导热油,液体聚苯乙烯会沉入加热罐内底壁,启动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输出端的螺纹杆带动移动支撑板向下移动,使加热罐进入下方的冷却液箱中冷却凝固,凝固后的固体聚苯乙烯会会和T形棒固定连接,通过T形棒即可取出固体聚苯乙烯,解决了对用聚苯乙烯制造的一次性物品回收利用不彻底的问题,提高了回收利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信国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信国安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016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