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癸酸萃取的脱硫废水浓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97849.0 | 申请日: | 202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928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薛庆堂;王文飚;杨希刚;蔡培;尉院春;张建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6 | 分类号: | C02F1/26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1004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癸酸 萃取 脱硫 废水 浓缩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癸酸萃取的脱硫废水浓缩系统,包括加热器、混合器、输送泵、第一分离器、癸酸溶液箱、产水箱、第二分离器和第一冷却器;加热器和输送泵出口分别连接混合器的入口,混合器出口连接第一分离器入口;第一分离器依次连接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分离器;第二分离器其中一出口连接癸酸溶液箱,经癸酸溶液箱连接至加热器入口,另一出口连接产水箱;癸酸与脱硫废水在混合器混合形成的混合乳液,经第一分离器分离出含水的癸酸乳液与脱硫废水浓缩液;含水的癸酸乳液经第一冷却器后,进入第二分离器分离出癸酸溶液和水;癸酸溶液送入癸酸溶液箱,再输送至加热器循环使用;第二分离器分离出的水排入产水箱。本实用新型可降低设备投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电厂废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癸酸萃取的脱硫废水浓缩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脱硫废水处理技术需要对拟处理的脱硫废水进行软化(去除致垢离子,如:钙、镁等),包括化学软化和膜法软化。
化学软化工艺,由于脱硫废水含有高浓度的致垢离子钙镁锶钡等,化学软化工艺需要需投加大量化学软化药剂,药剂费用非常高,占据了零排放系统药剂费用的绝大部分;建设大型化学软化工艺设备,占地面积大,投资高;并产生大量化学软化污泥,处置费用高;产水TDS不降反升,加重后续浓缩减量、末端固化负担,增加浓缩减量、末端固化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软化后的脱硫废水进行浓缩处理,现有的脱硫废水浓缩技术包括热浓缩技术和膜浓缩技术。
热浓缩技术是利用热源对废水进行持续加热,使得水连续蒸发从而使废水不断浓缩,并最终得到蒸馏水回用、浓缩液固化处置。由于蒸发浓缩过程水汽相变需消耗大量热量,因而成本通常较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高盐度废水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所有与废水接触的设备部件都要使用价格高昂的金属材料,造成了设备成本较高;2)由于蒸汽与废水传热表面极其重要,若换热表面形成结垢,则系统性能将大幅度减低,因此该技术对废水预处理的要求也非常高;3)废水盐度较高时,相应的沸点升高也较高(如氯化钠溶液在饱和浓度条件下沸点升高达13℃),蒸发浓缩技术此时的能效不高,造成运行成本增加。因此,普遍存在投资、运行维护费用高,占地面积大,设备结垢腐蚀严重等问题。
膜浓缩主要为高压反渗透(RO)、正渗透(FO)、膜蒸馏(MD)、电渗析(ED)以及震动膜浓缩工艺等,其中:正渗透(FO)可浓缩至TDS≤18万ppm,高压反渗透(RO)可浓缩至TDS≤10万ppm,其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占地面积略低于热浓缩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为了防止膜元件污堵,其对废水的预处理要求较高,从而增加了预处理的投资和运维费用;2)运行过程中膜元件不断劣化,需要定期清洗和更换,增加了运行维护成本;3)受膜技术的限制,废水的浓缩倍数较低,浓水排放量高于MVC/ MED热浓缩技术,增加了末端处理的投资和运维费用;4)普遍存在膜系统清洗困难、清洗周期和使用寿命短、抗负荷冲击能力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脱硫废水浓缩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癸酸萃取的脱硫废水浓缩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癸酸萃取的脱硫废水浓缩系统,包括加热器、混合器、输送泵、第一分离器、癸酸溶液箱、产水箱、第二分离器和第一冷却器;加热器和输送泵出口分别连接混合器的入口,混合器出口连接第一分离器入口;第一分离器依次连接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分离器;第二分离器其中一出口连接癸酸溶液箱,经癸酸溶液箱连接至加热器入口,另一出口连接产水箱;癸酸与脱硫废水在混合器混合形成的混合乳液,经第一分离器分离出含水的癸酸乳液与脱硫废水浓缩液;含水的癸酸乳液经第一冷却器后,进入第二分离器分离出癸酸溶液和水;癸酸溶液送入癸酸溶液箱,再输送至加热器循环使用;第二分离器分离出的水排入产水箱。
进一步的,还包括文丘里射流器,输送泵出口连接文丘里射流器入口,文丘里射流器出口连接混合器入口,脱硫废水经文丘里射流器喷射进入混合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978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铸模具排气装置
- 下一篇:加氢油分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