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静音端子机安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895915.0 | 申请日: | 2020-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264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 发明(设计)人: | 黄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金日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43/048 | 分类号: | H01R43/04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蔡义文 |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音 端子 安全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静音端子机安全装置,包括端子机和防护板,防护板设置在端子机的操作工位处,并通过转动件与端子机翻转连接,在所述操作工位处还设置有与防护板相配合的传感器,防护板上设有用于插入线束的安全开口。本实用新型超静音端子机安全装置,在端子机的操作工位处设置防护板,同时设置与防护板相配合的传感器,并在防护板上设置用于插入线束的安全开口,在工作时,防护板与操作工位之间是关闭状态,且防护板压合传感器,使端子机的电路接通,后通过安全开口将线束插入至操作工位处,对线束与端子进行连接;当防护板处于打开状态时,防护板松开传感器,从而使端子机电路断开,最终,通过防护板,可提高端子机的整体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端子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静音端子机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超静音端子机是采用现代变频器控制技术,是针对国内外常见的端子压模而研制,适用于各种端子与导线的压接。数字化控制、安全保护系统、简易的操作实现了机械所不及的精度、强度和安全性。使得端子机超静音运转,变频器本身可以省电30%,再加上超静音端子机是工作一次通一次电,免去电机不必要的空转,使用起来更省电。没有噪音,工人工作也更专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电线末端加工的首选设备。
在汽车线束中,一般包括端子和电线,操作人员使用端子机压端子时,需要将线束的端子放置在端子机的特定地方,端子机的压端子部分自动 下压来压端子;而由于线束较软,为了确保线束与端子的连接精度,压端子时,需要手拿着线束靠近端子的位置,因此手部距离压端子部分也比较近,容易误伤手部,造成危险,因此需对端子机的安全性能进行加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能高的超静音端子机安全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超静音端子机安全装置,包括端子机和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设置在端子机的操作工位处,并通过转动件与端子机翻转连接,在所述操作工位处还设置有与防护板相配合的传感器,所述防护板上设有用于插入线束的安全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包括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一端与端子机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部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端则与防护板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板的两面还均设有磁性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板采用透明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超静音端子机安全装置,在端子机的操作工位处设置防护板,同时设置与防护板相配合的传感器,并在防护板上设置用于插入线束的安全开口,在端子机工作时,防护板与操作工位之间是关闭状态,且防护板压合传感器,使端子机的电路接通,后通过安全开口将线束穿入至操作工位处,对线束与端子进行连接;当防护板处于打开状态时,防护板松开传感器,从而使端子机电路断开,最终,通过防护板,可提高端子机的整体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超静音端子机安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超静音端子机安全装置防护板结构示意图。
如附图所示:100、端子机;200、防护板;210、安全开口;220、磁性件;300、转动件;310、固定部;320、连接部;400、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金日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惠州金日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959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