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防低低温省煤器堵塞腐蚀问题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97729.6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94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王金袖;陈艺秋;王丰吉;朱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梁斌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 低温 省煤器 堵塞 腐蚀 问题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防低低温省煤器堵塞腐蚀问题的装置,料仓内盛放有能与烟气中的SO3发生反应的碱性吸收剂;喷头组件安装在低低温省煤器烟气入口烟道内部;料仓、溶解罐、输送泵和喷头组件通过管路顺次连接,料仓中的碱性吸收剂进入到溶解罐中进行溶解后在输送泵的作用下经喷头组件喷洒在低低温省煤器烟气入口烟道内部。本装置利用酸碱中和原理,在低低温省煤器前端烟道内部设置喷碱性吸收剂装置,在烟气进入低低温省煤器前将烟气中的SO3中和去除,保证低低温省煤器不被硫酸氢铵堵塞腐蚀,降低低温省煤器运行风险的同时,保证低低温电除尘器的环保效益和节能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废气处理环保及能源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预防低低温省煤器堵塞腐蚀问题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燃煤电厂已实现超低排放,部分燃煤电厂烟尘控制采用了“低低温省煤器+静电除尘器”技术:即在静电除尘器入口布置低低温省煤器,烟气通过低低温省煤器后烟气温度降低,烟气流量减小,从而降低了烟气在除尘器本体内部的烟气流速,增加烟气在除尘器本体内的停留时间,进而达到提高除尘效率的目的。通常,燃煤电厂的烟气通过低低温省煤器后,烟气温度被降低至90℃。燃煤电厂增设低低温省煤器能够带来两个效益:1、环保效益:提高了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的同时脱出烟气中的SO3(低低温省煤器出口烟气温度低于酸露点10℃至15℃,烟气中的SO3会在此温度下凝结析出,被飞灰包裹后由静电除尘器补集去除);2、节能效益:低低温省煤器的冷源通常取自汽机低加的凝结水,烟气降温释放的余热可以用于加热汽机凝结水,进而降低锅炉煤耗。
但是调研燃煤电厂低低温省煤器的运行状况,大部分燃煤电厂低低温省煤器出现了堵塞腐蚀的问题,这使得低低温省煤器的环保效益和节能效益均大大降低。个别燃煤电厂低低温省煤器甚至出现了堵塞严重,压头过高的情况,导致了风机出力不足,影响了燃煤机组正常运行。经现场调研及查阅文献,低低温省煤器堵塞是由两种情况导致:第一种情况为飞灰沉降堵塞低低温省煤器,这种情况可通过在线蒸汽吹灰器和声波吹灰器的吹扫解决,即使存在吹扫死角,在停机检修过程中也可通过压缩空气或高压水枪人工清灰解决;另一种情况是硫酸氢铵沉积黏附堵塞低低温省煤器,此种现象是由于燃煤电厂上游脱硝装置过喷的氨与低低温省煤器冷凝的SO3结合生成硫酸氢铵黏附在低低温省煤器换热翅片上所导致,这种堵塞在线清灰方式无法解决,停机过程中人工清灰效果也非常有限,因为硫酸氢铵在堵塞低低温省煤器的同时,也伴随着腐蚀的发生,因此此种堵塞腐蚀是不可逆的。
目前燃煤电厂针对低低温省煤器第一种堵塞情况能够较好的处理解决(在线清灰+人工清灰),但针对第二种堵塞腐蚀问题目前仍没有较好的办法。目前为解决低低温省煤器第二种堵塞腐蚀问题(由于硫酸氢铵沉积堵塞低低温省煤器),燃煤电厂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措施: ①控制烟气上游脱硝装置的氨逃逸率:但是氨逃逸率仅能减小不能消除,因此这种措施仅能延缓低低温省煤器堵塞的时间,却不能根治;②加强低低温省煤器的吹灰:但此种方式仅对清除堵塞在低低温省煤器上的灰尘有效,例如公开号为CN210568510U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电站锅炉低低温省煤器防积灰装置,解决了换热面烟道底部粉尘逐步堆积的问题,保证了低低温省煤器安全、可靠运行,但硫酸氢铵具较强的粘度,很难将黏附在低低温省煤器上的硫酸氢铵吹落;③控制低低温省煤器出口烟气温度在SO3酸露点之上,使SO3不凝结(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 210398880U的专利):此种控制方式能够解决硫酸氢铵的沉积堵塞低低温省煤器的问题,但是由于烟气温度降温幅度不足,低低温省煤器无法达到最大的设计出力能力,节能效益和环保效益均大大打折扣。
综上,燃煤电厂低低温省煤器因硫酸氢铵沉积带来的堵塞腐蚀问题目前仍未有成熟可靠的解决办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预防低低温省煤器堵塞腐蚀问题的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977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