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上部梁拉式双侧路肩桩板墙收坡路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44152.8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348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姚裕春;刘勇;王万值;彭家贵;曾中林;石志龙;季学亮;谢晓林;王庆乐;杨小刚;汪阳杰;杨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3/00 | 分类号: | E01C3/00;E02D17/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双马智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1 | 代理人: | 方洪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部 梁拉式双侧 路肩 桩板墙收坡 路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部梁拉式双侧路肩桩板墙收坡路基结构,属于路基工程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路基结构中加固桩的设置深度大,不利于节约工程投资的问题。它路基本体、第一加固桩、第一挡土板、第二加固桩和第二挡土板,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加固桩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一挡土板,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加固桩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二挡土板,第一加固桩和与之对应设置的第二加固桩之间设有上拉梁,上拉梁位于路基本体的上部,上拉梁的上表面低于路基本体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通过上拉梁的设置可以改善第一加固桩和第二加固桩的受力,使得向外的土压力变为可利用的向内拉力,减小第一加固桩和第二加固桩的设置深度,从而节约工程投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路基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上部梁拉式双侧路肩桩板墙收坡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路肩桩板墙结构具有收坡效果好、抗震性能好、结构简单等特点,在工程中应用广泛。如在修建双侧均需要直接收坡的路基工程时,可在该路基的两侧设置路肩桩板墙结构。现有的路肩桩板墙结构包括沿路基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加固桩以及设于两相邻加固桩之间的挡土板,加固桩承受路基产生的土压力。为了提高加固桩的稳定性,加固桩的设置深度大,不利于节约工程投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有利于节约工程投资的上部梁拉式双侧路肩桩板墙收坡路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上部梁拉式双侧路肩桩板墙收坡路基结构,包括设于地基上的路基本体、位于路基本体一侧的第一加固桩、第一挡土板、以及位于路基本体另一侧的第二加固桩和第二挡土板,所述的第一加固桩为若干个且沿路基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加固桩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一挡土板,所述的第二加固桩为若干个且与第一加固桩一一对应设置,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加固桩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二挡土板,所述的第一加固桩和与之对应设置的第二加固桩之间设有上拉梁,所述的上拉梁位于路基本体的上部,所述上拉梁的上表面低于路基本体的上表面。
安装时,先沿路基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加固桩和第二加固桩,并使第一加固桩和第二加固桩的下端伸入地基;在相对设置的第一加固桩和第二加固桩之间设置上拉梁;安装第一挡土板和第二挡土板,使第一挡土板的一端抵靠在其中一个第一加固桩靠近第二加固桩的一侧,其另一端抵靠在另一个第一加固桩靠近第二加固桩的一侧,使第二挡土板的一端抵靠在其中一个第二加固桩靠近第一加固桩的一侧,其另一端抵靠在另一个第二加固桩靠近第一加固桩的一侧;采用分层填筑的方式将路基本体填筑到第一挡土板与第二挡土板之间。
在上述的上部梁拉式双侧路肩桩板墙收坡路基结构中,所述的第一加固桩与第二加固桩平行设置,所述的上拉梁与第一加固桩垂直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上部梁拉式双侧路肩桩板墙收坡路基结构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加固桩和第二加固桩承当路基本体产生的土压力,上拉梁的设置可以改善第一加固桩和第二加固桩的受力,使得向外的土压力变为可利用的向内拉力,从而减小第一加固桩和第二加固桩的设置深度,节约工程投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路基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路基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1、地基;2、路基本体;3、第一加固桩;4、第一挡土板;5、第二加固桩;6、第二挡土板;7、上拉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441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