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灌注桩浇筑高程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78163.0 | 申请日: | 202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209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栋伟;蒋潇伊;鹿庆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F23/26 | 分类号: | G01F23/26;G01C5/00;E02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注 浇筑 高程 监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灌注桩浇筑高程监测装置,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该灌注桩浇筑高程监测装置包括:导管,导管的外壁上设有上电容板;套管,套管内壁上设有下电容板,套管套设于导管的外壁上,上电容板位于套管内部,上电容板与下电容板平行;分离板,分离板的一端与套管的外壁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杆与套管顶端固定连接,分离板上设有透水孔。该灌注桩浇筑高程监测装置通过在导管的外壁上设置上电容板,套管的内壁上设置有下电容板,套管的底端外壁上设置有分离板,当混凝土将套管向上推动时,使下电容板向上电容板靠近,此时连接到上电容板和下电容板之间的万用表示数发生变化,说明混凝土已经浇筑到分离板的高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灌注桩浇筑高程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十几年以来,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在我国越来越多,而当超高层建筑出现在土质不好的地方需要采用桩基础,一般的桩基础的桩径都比较大,其中灌注桩的运用相对而言占比是比较大的。而在施工混凝土灌注桩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其一是桩顶超灌的混凝土高度控制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超灌量大了浪费混凝土,而且间接的增加了截桩所需的费用,且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材料耗损;超灌量少了则桩头中含有大量砂浆甚至是泥土,保证不了桩头的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等级,从而需要进行补强处理,造成施工过程复杂。目前国内外基本都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即用测绳量取桩顶到护筒的距离来控制超灌高度(超灌高度不小于桩顶标高的50cm)。其二是如何控制导管的埋深,也就是应当如何严格控制导管的上提速度,若提速过快,浮浆层处于桩底或桩身中间,则形成夹泥或断桩,桩身质量就无法达到要求;若导管提速较慢,浇注速度又较快,容易在孔体深部沉积较多骨料,加上振捣过程混凝土的离析,也容易导致桩体上部强度较低。因此合理控制导管上提速度是避免出现“断桩”、“软弱桩”等重大工程质量事故重要步骤。目前国内外基本都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即用测绳测量桩基内混凝土灌注面到导管顶口长度,然后在用导管长度减去刚刚测的长度得出导管埋深,同时也可得到超灌高度。其中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一般为2~6m。超灌高度一般为0.5~1m。
但是,传统的施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测绳质软,测出的数据不够准确;采用测绳加钢筋头或竹竿测量,受人的经验影响程度较大,无法较准确测量。这种传统的方法面临以下诸多问题:
超灌产生的问题:1.少灌:后期补桩,成本极高,影响质量和进度;2.超灌:后期截桩,浪费材料和人工,成本高,影响进度;3.环保:不节能、垃圾处理成本高、废料处置影响环境。
拔导管速度未控制好产生的问题:若提速过快,浮浆层处于桩底或桩身中间,则形成夹泥或断桩,桩身质量就无法达到要求;若导管提速较慢,浇注速度又较快,容易在孔体深部沉积较多骨料,同时因为振捣过程混凝土的离析将导致桩体上部强度较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能够监测混泥土浇筑高度,能够避免少灌和超灌,进而提高灌注桩浇筑质量的灌注桩浇筑高程监测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注桩浇筑高程监测装置,能够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浇筑高度起到检测作用,能够避免少灌和超灌,进而提高灌注桩的浇筑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灌注桩浇筑高程监测装置,包括:
导管,所述导管的外壁上设有上电容板;
套管,所述套管内壁上设有下电容板,所述套管套设于所述导管的外壁上,所述上电容板位于所述套管内部,所述上电容板与所述下电容板平行;
分离板,所述分离板的一端与所述套管的外壁连接,其另一端通过连接杆与所述套管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分离板上设有透水孔;
所述上电容板和所述下电容板上均设有导线,所述导线用于测量所述上电容板和所述下电容板之间的电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理工大学,未经东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781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整粒机筛网整形夹具
- 下一篇:一种红外线探边器电源线布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