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296397.0 | 申请日: | 2020-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103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 发明(设计)人: | 柯文瑜;张焕;许士安;周贵树;傅李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3;H01M10/655;H01M50/242;H01M50/249 |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黄章辉 |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组 电动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汽车,电池包括外壳、极芯、第一导热垫、第二导热垫及第三导热垫,所述第一导热垫夹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一侧内壁之间,所述第二导热垫夹设于所述第三侧面与第三侧内壁之间,所述第三导热垫夹设于底面与底壁之间,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侧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膨胀间隙,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四侧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膨胀间隙,所述极芯发生膨胀时填充第一膨胀间隙及第二膨胀间隙,以使得所述极芯的第二侧面贴靠于第二侧内壁以及使第四侧面贴靠于所述第四侧内壁。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在保证电池良好的散热性能的同时,可以节省大面处的导热垫使用,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锂电池,采用一种三层导热膜包裹在极芯外部,取代传统的mylar(迈拉)膜,增强电池散热,以提高安全性能。三层导热膜包括:前后两层导热绝缘膜和中间一层散热膜。
上述的采用三层导热膜的锂电池具有以下缺陷:1)三层设计,技术较难,成本较高。2)极芯大面加侧面全包覆,导热膜使用面积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采用三层导热膜的锂电池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外壳、极芯、第一导热垫、第二导热垫及第三导热垫,所述极芯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腔中,所述极芯的外表面包括顶面、底面及侧面,所述侧面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顺次相接构成,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的间距;
所述外壳的内腔包括与所述底面对应设置的底壁及与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侧内壁、第二侧内壁、第三侧内壁和第四侧内壁;
所述第一导热垫夹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内壁之间,所述第二导热垫夹设于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三侧内壁之间,所述第三导热垫夹设于所述底面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侧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膨胀间隙,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四侧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膨胀间隙,所述极芯发生膨胀时填充所述第一膨胀间隙及第二膨胀间隙,以使得所述极芯的第二侧面贴靠于所述第二侧内壁以及使所述第四侧面贴靠于所述第四侧内壁。
可选地,所述极芯为长方体。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内腔为长方体。
可选地,所述外壳为铝壳。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热垫、第二导热垫及第三导热垫为导热硅胶垫。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热垫、第二导热垫及第三导热垫的导热系数为1-30W/(mK)。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热垫、第二导热垫及第三导热垫为复合陶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所述第一导热垫夹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内壁之间,所述第二导热垫夹设于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三侧内壁之间,所述第三导热垫夹设于所述底面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侧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膨胀间隙。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的间距,即,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为极芯的面积较小的两个面(小面),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为极芯的面积较大的两个面(大面)。电池经过数次循环后,极芯发生膨胀,极芯的小面和底面膨胀较小,因而需要第一导热垫、第二导热垫及第三导热垫消除小面及底面二者与外壳的间隙,保证小面及底面处的导热。而大面的膨胀较大,极芯发生膨胀时填充第一膨胀间隙及第二膨胀间隙,以使得所述极芯的第二侧面贴靠于所述第二侧内壁以及使所述第四侧面贴靠于所述第四侧内壁,这样通过极芯的大面与外壳的接触保证大面处的导热。这样,在保证电池良好的散热性能的同时,可以节省大面处的导热垫使用,降低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963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