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PCB板的连接器稳定性检测模块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20066.1 | 申请日: | 2020-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645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竭予涵;马汉彬;苏阳;杨海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奥素液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69 | 分类号: | G01R31/69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魏毅宏 |
地址: | 21516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pcb 连接器 稳定性 检测 模块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PCB板的连接器稳定性检测模块及系统,检测模块包括:第一连接器,呈轴对称、中心对称或旋转对称布设N个PIN;第二连接器,设置N个匹配的连接点;第二连接器布设有M个电容和/或电阻,N是M的整数倍;第二连接器的N个连接点划分为N/M个测试组,选择一测试组的连接点与M个电容和/或电阻一一连接,每一电容和/或电阻连接至对应的连接点后通过接地点接地;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对接后,每次旋转一预设角度,检测N/M次即可完成对第一连接器的检测。该检测模块采用简单的电阻电容阵列,通过对连接点量化分析,验证两连接器连接的稳定性,既可模块化又能节省元器件,结构简单,可置于系统内部易于集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PCB板的连接器稳定性检测模块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连接器,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即物理连接两个有源器件或电路,并形成有效通路的器件,以实现电流或电压信号的传输功能。连接器的作用一般包括: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连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在理想情况下,正常使用的连接器应具有极低的接触阻抗和较高的绝缘电阻与电抗强度。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连接处压力不够、连接角度错误、连接器损坏等各种原因,会导致连接处电气性能达不到使用标准。这种问题在连接器大量使用的场景中出现的概率更大。
弹簧针,是一种由针轴、弹簧、针管三个基本部件通过精密仪器铆压预压之后形成的弹簧式探针,其内部有一个精密的弹簧结构,通过施加正向力实现印制电路板PCB的板对板连接。在弹簧针使用数量达上百个的电路中,由于弹簧针针轴所处平面的不连续性,弹簧针个体体质的差异性等原因,依靠步进电机单次动作产生的正向力很难将所有弹簧针压合在一个连接可靠的状态。
为了检测这种连接状态,目前现有连接器检测方案,大多依赖于线材测试仪或类似系统。现有的线材测试仪,使用大量继电器做电流信号通道,通过检测电流过连接器产生的电压判断连接器电器性能。这种方案检测速度较慢,仪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且并不适用于数字微流控系统内部的微流控芯片与微流控控制电路连接稳定性及可靠性的检测。鉴于此,克服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考虑采用电阻抗原理来反映上百个弹簧针的连接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PCB板的连接器稳定性检测模块和系统,利用简单的电阻电容阵列验证两连接器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PCB板的连接器稳定性检测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一连接器呈轴对称、中心对称或旋转对称布设N个PIN;
所述第二连接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器根据所述第一连接器的PIN布局设置有N个匹配的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器布设有M个电容和/或电阻,N、M均为正整数且N是M的整数倍;所述第二连接器的N个连接点划分为N/M个测试组,选择一测试组的连接点与M个电容和/或电阻一一连接,每一电容和/或电阻连接至对应的连接点后通过接地点接地;将第二连接器的连接点和第一连接器的PIN一一对接后,每次旋转一预设角度,检测N/M次即可完成对第一连接器的检测。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的N个PIN呈轴对称、中心对称或旋转对称平均分布于n个区域,每一区域分布N/n个PIN,所述第二连接器的N个的连接点分布与第一连接器的N个PIN分布一致,第二连接器的每一区域分布N/n个连接点。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分布于同一区域的N/n个连接点对应设置一所述接地点,以使该相同区域中的每一连接点通过该接地点接地。
其中,n=6,N/M=3,第二连接器的每一区域均选择1/3的连接点与电容和 /或电阻一一连接,以使第二连接器和第一连接器对接后,每次旋转120°,检测3次即可完成对第一连接器的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奥素液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奥素液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200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螺杆外滚道加工的切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维修照明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