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监测白蚁的饵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73556.0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45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韶松;林冬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奥驷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市白蚁防治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监测 白蚁 饵料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监测白蚁的饵料装置,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卡箍以及饵料;所述上筒体与下筒体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下筒体的底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饵料通过卡箍与连接板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卡槽,所述饵料上设置有内凹槽、侧槽以及锁槽,所述侧槽与内凹槽相连通,所述内凹槽内设置有碳纤维层,所述锁槽位于饵料侧面上部,所述锁槽与卡箍的形状相配合。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监测白蚁的饵料装置,对现有的饵站中的饵料进行改进,可智能检测饵料是否被白蚁啃食,降低人力劳动强度,可在第一时间发现白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白蚁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监测白蚁的饵料装置。
背景技术
白蚁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个体虽小,其危害却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用无不遭受其害,对房屋建筑、水库堤坝、山林果园、通讯设备等的为害尤为严重。
白蚁为害物体都是隐蔽进行的,不易被人发现,被危害物体的表面形似完好,里面却是千疮百孔,一旦发现已造成重大损失。白蚁每年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由于白蚁活动的隐蔽性较强,因此不易察觉特定的区域内是否存在白蚁危害。现有的方式是通过饵站来进行观察。即均匀分布的饵站中放入木质饵料,每隔一段时间将饵料从饵站中抽出,观察是否被白蚁啃食,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白蚁。
但是,由于饵站的数量较多,每隔一段时间逐一抽出进行观察,无疑会消耗巨大的人力劳动。并且,由于检查时间具有间隔性,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白蚁,容易导致白蚁对房屋建筑、水库堤坝、山林果园、通讯设备等危害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监测白蚁的饵料装置,对现有的饵站中的饵料进行改进,可智能检测饵料是否被白蚁啃食,降低人力劳动强度,可在第一时间发现白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监测白蚁的饵料装置,包括上筒体、下筒体、卡箍以及饵料;所述上筒体与下筒体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下筒体的底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饵料通过卡箍与连接板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卡槽,所述饵料上设置有内凹槽、侧槽以及锁槽,所述侧槽与内凹槽相连通,所述内凹槽内设置有碳纤维层,所述锁槽位于饵料侧面上部,所述锁槽与卡箍的形状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两个并且平行布置,所述卡槽位于连接板的两侧,所述卡槽与卡箍的形状相配合;所述卡箍呈U形。
进一步的,两个饵料的内凹槽对向布置;两个连接板之间的间距大于两块饵料组合体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碳纤维层沿饵料的内凹槽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碳纤维层的两端设置有接线导电片。
进一步的,所述锁槽与内凹槽相垂直;所述饵料的顶端设置有PCB板,所述PCB板通过螺钉与饵料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饵料的侧面设置有订针,所述订针具体位于侧槽远离锁槽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一种智能监测白蚁的饵料装置,通过上筒体、下筒体、卡箍以及饵料的配合使用,对现有的饵站中的饵料进行改进,饵料与下筒体可拆卸,并且饵料可对白蚁的啃食形成电信号的反馈,可智能检测饵料是否被白蚁啃食,从而不需要人工抽出饵料并检查饵料是否存在啃食现象,有利于降低人力劳动强度,可在第一时间发现白蚁,降低白蚁产生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监测白蚁的饵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监测白蚁的饵料装置的上筒体与下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监测白蚁的饵料装置的饵料整体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奥驷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市白蚁防治中心,未经苏州奥驷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市白蚁防治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735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安装感应阀的自动灌装机加料斗
- 下一篇:一种新型拉力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