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气管内套管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870382.4 | 申请日: | 2020-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60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 发明(设计)人: | 陈银蓉;陈烨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 代理公司: | 合肥昕华汇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76 | 代理人: | 孙怀香 |
| 地址: | 361001***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气管 套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用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气管内套管,包括内管、内管固定片、套头,所述套头包括内套头和盖头,所述内套头与内管固定片固定连接,盖头套内套头上并可转动,在内套头上设有第一缺口,在盖头上设有第二缺口,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形状相同。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内套管无需采用额外的堵管工具即可进行渐进性堵管训练,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口鼻呼吸模式,避免由于频繁更换堵管工具造成的感染,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用具,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气管内套管。
背景技术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其目的除保持呼吸道通畅外,还有利于术后喉气管创面尽早愈合,待患者拔管条件满足后,应尽快予以拔管,以免引起后续系列并发症。在拔管前一般先进行试行堵管,恢复正常气道通气模式,当患者经口—鼻呼吸平稳、无憋气并且咳嗽反射良好,能自行咯痰后方可拔管。目前的堵管方法包括:(1)先试堵管24-48h,再拔管;(2)间断堵管或半堵管24-48h后,再持续堵管或完全堵管24-48h后拔管;(3)先封堵管径的1/3-1/2,动态观察患者呼吸情况,第二天封堵管径1/2-2/3并观察,第3天全堵,第4天拔管。渐进性堵管法有利于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口鼻呼吸模式,而现有的气管内套管并没有堵管功能,无法进行堵管适应性训练,采用额外的堵管工具程序较为繁琐,且频繁更换堵管工具还会增加患者感染的概率,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专利文献CN201820753163.0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防水防泼溅气管内套管,其中内套管由内管、内管固定片、套头组成,内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内管固定片,在内管固定片的侧面设有内管缺口,在内管固定片的上面固定连接有套头;该专利解决的是污物易直接掉入气管套管口给病人呼吸道造成影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气管内套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气管内套管,包括内管1、内管固定片2、套头3,所述套头3包括内套头4和盖头5,所述内套头4与内管固定片2固定连接,盖头5套内套头4上并可转动,在内套头4上设有第一缺口6,在盖头5上设有第二缺口7,第一缺口6和第二缺口7的形状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缺口6和第二缺口7均为半圆形缺口。
优选的,所述内套头4由圆柱形底座8和延伸头9组成,圆柱形底座8的直径大于延伸头9的直径,在延伸头9的外表面设有环形凸台10,在盖头5的内表面设有环形凹槽11,环形凸台10与环形凹槽11卡接式配合限制盖头5轴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盖头5由盖板12和柱形侧壁13组成,第二缺口7设置在盖板12上,环形凹槽11设置在柱形侧壁13的内表面。
优选的,所述盖头5的侧壁上设有指针标记,所述内套头4的侧壁上设有刻度标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无需采用额外的堵管工具即可进行渐进性堵管训练,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口鼻呼吸模式,避免由于频繁更换堵管工具造成的感染,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气管内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内套头和盖头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内套头和盖头配合后纵向截面示意图。
其中:1内管、2内管固定片、3套头、4内套头、5盖头、6第一缺口、7第二缺口、8圆柱形底座、9延伸头、10环形凸台、11环形凹槽、12盖板、13柱形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703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咖啡发酵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重症医学科临床单元组合吊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