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自由拼装的栽培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842818.9 | 申请日: | 2020-05-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20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永华 |
| 主分类号: | A01G31/06 | 分类号: | A01G31/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浙江省慈溪白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由 拼装 栽培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栽培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自由拼装的栽培装置。本实用新型包含悬挂单元(1)、挂钩(2)、铁链(3)、软管(4),悬挂单元(1)上设置有悬挂孔(11)、种植槽(12)、进水孔(13)和出水孔(14),铁链(3)悬挂在墙体或者其他物体上,挂钩(2)穿过悬挂孔(11),将悬挂单元(1)悬挂在铁链(3)上;软管(4)连接悬挂单元(1)的出水孔(13)和进水孔(14)。可自由拼装的栽培装置增加了此类产品的丰富程度,可以为未来顾客提供多样化选择,与传统盆栽相比,空间利用率高,可臭蛋组合拼装,特别适合于墙面、平面装饰用花卉植物培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栽培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自由拼装的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水培栽培技术主要是管道式栽培,或者水箱式栽培,将植物置入管道或水箱表面的栽培孔中,通过管道或水箱为作物供给营养。然而采用上述方式一方面设备结构笨重,设置灵活性差;另一方面由于营养供给方式的局限性,很容易出现不同生长位置的作物的营养供给不均衡继而导致生长状态不一致的问题,因此很难进行多层和/或大面积拓展布设,从而无法实现在较小区域内的集约化生产。
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种植箱越来越适用于城市化发展,利用家庭屋顶、阳台、露台的空间种植花卉、瓜果、蔬菜、粮、油等作物,增加城市的绿色覆盖面积,不仅可以达到美化和净化环境的作用,还可大大降低太阳辐射,调节气温,从而改善了城市的居住环境。还可以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享受种植的乐趣。据我们在许多家庭的推广实践表明,每1.5m2的种植箱每30~40天可收获10~15kg的叶菜类作物,如生菜、小白菜、芥菜等。而种植番茄、黄瓜等茄果类作物,每茬也可生产出20~25kg左右,而且还可以在完全成熟时才采摘,保证了产品的新鲜。
无土栽培种植箱的设备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由于其自身的设备结构,往往不便于进行轻量化拼接安装,不便于进行组装,较大的箱式种植箱过于占用空间,利用率较低,现有技术中的无土栽培种植箱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生活所需,而传统的盆栽与固定安装的管道植物种植栽培装置,空间环境利用率低,搬运不方便。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可自由拼装的栽培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发明提供一种可自由拼装的栽培装置,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栽培装置空间利用率低、不能自由拼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分体式、可自由拆卸、自由组合拼装的植物花卉种植器皿,本实用新型可以悬挂在墙体或其他物体上。
一种可自由拼装的栽培装置包含悬挂单元、挂钩、铁链、软管,悬挂单元采用选择竹子类生态节能环保材料,有效提升装饰效果,与花卉植物有机融合,悬挂单元上设置有悬挂孔、种植槽、进水孔、出水孔;铁链悬挂在墙体或者其他物体上,挂钩穿过悬挂孔,将悬挂单元悬挂在铁链上,悬挂单元的数量可以任意调整;软管连接悬挂单元的出水孔和进水孔,使可自由拼装的栽培装置形成一个整体,实现一体化灌溉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拆装简单,可根据需要自由更换以及拼装。使用者能够根据所栽培的植物高度,自由调节悬挂单元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可自由拼装的栽培装置是一种节能环保型实用新型专利,一定程度实现资源可循环使用的效果,增加了此类产品的丰富程度,可以为未来顾客提供多样化选择。与传统盆栽相比,空间利用率高,可臭蛋组合拼装,特别适合于墙面、平面装饰用花卉植物培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由拼装的栽培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悬挂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中:1悬挂单元,2挂钩,3铁链,4软管,11悬挂孔,12种植槽、13进水孔、14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永华,未经李永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428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