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碳硫分析仪的恒温吸收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22441.0 | 申请日: | 202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833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朱邦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邦正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03 | 分类号: | G01N21/03;G01N21/3504;G01N3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朱戈胜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分析 恒温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元素含量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碳硫分析仪的恒温吸收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板和设于底板上的第一硫安装座、第二硫安装座、碳安装座;第一硫安装座和第二硫安装座中安装有硫吸收池管,第一硫安装座上设有硫室进气口,第二硫安装座上设有硫室排气口;碳安装座内水平贯通安装有碳吸收池管,碳安装座上左侧设有碳室进气口,碳安装座上右侧设有碳室排气口;硫室进气口、硫吸收池管和的硫室排气口构成了硫室通道,碳室进气口、碳吸收池管和的碳室排气口构成了碳室通道;硫吸收池管和碳吸收池管外部设有夹套组件。本实用新型降低外界温度对吸收池管中气体温度的影响,结构简单、稳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元素含量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碳硫分析仪的恒温吸收池。
背景技术
碳硫含量的高低,是影响钢铁、合金等大规模工业生产基础材料质量的最主要因素。通过使用高频炉/电弧炉在富氧条件下将分析样品充分燃烧,生成含有CO2和SO2的气体,红外碳硫分析仪利用CO2和SO2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能量的原理,在恒温吸收池中对气体进行吸收,将CO2和SO2的含量浓度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电压信号进行分析,得到CO2和SO2的含量,从而对应得到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含量;
现有的红外碳硫分析仪进行气体检测时,气体容易受到外界温度影响,从而影响检测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红外碳硫分析仪的恒温吸收池,降低外界温度对吸收池管中气体温度的影响,结构简单、稳固。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红外碳硫分析仪的恒温吸收池,包括底板和设于底板上的第一硫安装座、第二硫安装座、碳安装座;其中,第一硫安装座和碳安装座均位于底板左侧且第一硫安装座位于碳安装座前侧,第一硫安装座左侧和碳安装座左侧齐平且右侧均向右延伸,碳安装座水平宽度大于第一硫安装座水平宽度,第一硫安装座和碳安装座为一体成型构成碳硫安装座;第二硫安装座位于底板右侧;碳硫安装座左侧设有红外光源安装孔;
第一硫安装座和第二硫安装座中安装有硫吸收池管,第一硫安装座和第二硫安装座中水平开设有用于安装硫吸收池管的圆柱形通孔,硫吸收池管左侧位于第一硫安装座通孔内,硫吸收池管右侧位于第二硫安装座通孔内,第一硫安装座上设有连通于硫吸收池管左侧的硫室进气口,第二硫安装座上设有连通于硫吸收池管右侧的硫室排气口,硫室进气口、硫吸收池管和的硫室排气口构成了硫室通道;硫吸收池管左端对应的第一硫安装座位置处及硫吸收池管右端对应的第二硫安装座位置处设有台阶状的硫室透光片安装孔,第二硫安装座的硫室透光片安装孔右侧设有硫室传感器安装孔;第一硫安装座通孔右端面设有台阶状的第一夹套安装孔,第二硫安装座通孔左端面设有台阶状的第二夹套安装孔;
碳安装座内水平贯通安装有碳吸收池管,碳安装座上左侧设有连通于碳吸收池管左侧的碳室进气口,碳安装座上右侧设有连通于碳吸收池管右侧的碳室排气口,碳室进气口、碳吸收池管和的碳室排气口构成了碳室通道;碳吸收池管左右两端对应的碳安装座位置处设有台阶状的碳室透光片安装孔,碳安装座右侧的碳室透光片安装孔右端设有碳室传感器安装孔;
其中,所述硫吸收池管和碳吸收池管外部设有夹套组件;所述夹套组件包括第一夹套安装座、第二夹套安装座、第一内套、第二内套和外套,第一夹套安装座、第二夹套安装座、第一内套、第二内套和外套均为内部中空的圆柱套筒结构;第一夹套安装座一端外壁螺纹连接于第一夹套安装孔内,第一夹套安装座另一端内壁螺纹连接于第一内套一端外壁,第二夹套安装座一端外壁螺纹连接于第二夹套安装孔内,第二夹套安装座另一端外壁螺纹连接于第二内套一端外壁,外套位于第一夹套和第二夹套中部且外套两端内壁螺纹连接于第一内套和第二内套外壁;第一夹套安装座、第二夹套安装座、第一内套、第二内套和外套与硫吸收池管外壁之间无接触,有间隙。
按以上方案,所述第一内套、第二内套和外套的厚度均不小于5mm,减少外界温度对硫吸收池管内气体的温度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邦正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邦正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224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