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磨防破损铜绞线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81214.8 | 申请日: | 202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36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发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协基电子(常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8 | 分类号: | H01B7/18;H01B7/17;H01B7/28;H01B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哌智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45 | 代理人: | 何浩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破损 铜绞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耐磨防破损铜绞线,包括线体和导电层:所述线体的外侧壁设置有导电层,所述导电层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的外侧壁设置有耐磨结构,所述线体的一侧设置有防护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加强结构,线体外侧壁均匀环绕的加强筋使得线体的强度更大,使用的过程中不易产生断裂和破损,使用效果更好,且加强筋的外侧均匀卡合的固定圈使得加强筋与线体之间环绕的更加紧固,使得线体的强度进一步加强和设置有耐磨结构,线体外侧的耐磨层和耐磨层上均匀分布的耐磨颗粒使得线体的耐磨性能大大增加,同时内部的抗氧化层和导热层更好的保护了线体,有效的延长了线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绞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耐磨防破损铜绞线。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各种高科技的产品也不断被开发出来,科技产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内部是通过导线进行相互连接,构成相应的体系进行操作的,铜绞线就是其中一种,现如今市场上此类电线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传统的此类铜绞线,强度较弱,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易产生破损,影响正常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防破损铜绞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强度较弱,易产生破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磨防破损铜绞线,包括线体和导电层,所述线体的外侧壁设置有导电层,所述导电层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的外侧壁设置有耐磨结构,所述线体的一侧设置有防护结构。
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转轴、保护套和安装圈,所述安装圈设置于线体的外侧壁,所述安装圈的一侧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通过转轴与安装圈之间设计为转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固定圈、卡槽和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均匀设置于导电层的外侧壁,所述加强筋在导电层的外侧壁呈环形分布,所述卡槽均匀设置于加强筋的外侧壁,所述卡槽在加强筋的外侧壁呈等间距分布,所述卡槽的内部均设置有固定圈。
优选的,所述固定圈的外径小于卡槽的内径,所述固定圈和卡槽之间构成卡合结构。
优选的,所述耐磨结构包括耐磨层、耐磨颗粒、抗氧化层和导热层,所述抗氧化层设置于加强筋的外侧壁,所述抗氧化层的外侧壁设置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的外侧壁设置有耐磨层。
优选的,所述耐磨层的外侧壁均匀设置有耐磨颗粒,所述耐磨颗粒在耐磨层的外侧壁呈等间距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耐磨防破损铜绞线不仅实现了线体内部强度的加强,也同时实现了线体切断后的防护和线体的耐磨性更好;
1、通过在线体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结构,线体外侧壁均匀环绕的加强筋使得线体的强度更大,使用的过程中不易产生断裂和破损,使用效果更好,且加强筋的外侧均匀卡合的固定圈使得加强筋与线体之间环绕的更加紧固,使得线体的强度进一步加大;
2、通过在耐磨结构的一侧设置有防护结构,当线体使用的过程中被切断后,可以将安装圈套在线体上,转动保护套,将保护套套在线体上,便于线体的存储,且切断的线体不易对工人造成划伤,安全性更高;
3、通过在加强筋的外侧壁设置有耐磨结构,线体外侧的耐磨层和耐磨层上均匀分布的耐磨颗粒使得线体的耐磨性能大大增加,同时内部的抗氧化层和导热层更好的保护了线体,有效的延长了线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结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加强结构侧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协基电子(常熟)有限公司,未经新协基电子(常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812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线电缆用多层裸绞线
- 下一篇:消毒和不溶性颗粒检测一体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