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预应力管桩桩体之间的定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57906.1 | 申请日: | 202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051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朱帅;潘刚;陈海娇;范乃振;张占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欣江峰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2 | 分类号: | E02D5/52;E02D5/5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赵万凯 |
地址: | 1012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预应力 桩桩 之间 定位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预应力管桩桩体之间的定位结构,涉及混凝土预制桩领域,其包括固设于上桩体底端的上桩接头和固设于下桩体顶端的下桩接头,上桩接头内侧设置有与上桩体同轴设置的定位管,下桩接头内侧固设有与下桩体同轴设置的定位套,定位套与定位管相适配,定位管能伸出于上桩体内腔并插入于定位套中。本实用新型具有便于对上桩接头和下桩接头进行定位,提高桩接头对齐这一工序的工作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预制桩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预应力管桩桩体之间的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可分为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筒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主要由圆筒形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等组成。
在预应力管桩的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一根桩的长度通常达不到设计规定的深度,因此需要将桩体打入地下后,再在桩体顶端依次连接多个桩体,直至桩底深度符合设计规定的深度。
在连接两个桩体时,一般由打桩机将待接驳的桩体吊起至一定高度后进行桩接头对齐这一工序。桩接头对其是指,将待接驳的上桩体的底端的上桩接头与已经打入地下的下桩体顶端的下桩接头对齐后,将上桩接头和下桩接头焊接固定,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桩底深度符合设计规定的深度。
但在桩接头对其这一工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待接驳的上桩体由于被打桩机从上端吊起,容易发生晃动,影响桩接头对齐这一工序的工作效率,造成整体施工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预应力管桩桩体之间的定位结构,其具有便于对上桩接头和下桩接头进行定位,提高桩接头对齐这一工序的工作效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预应力管桩桩体之间的定位结构,包括固设于上桩体底端的上桩接头和固设于下桩体顶端的下桩接头,所述上桩接头内侧设置有与上桩体同轴设置的定位管,所述下桩接头内侧固设有与下桩体同轴设置的定位套,所述定位套与定位管相适配,所述定位管能伸出于上桩体内腔并插入于定位套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管插入于定位套中,便于对上桩接头和下桩接头的定位,减少晃动对桩接头对齐这一工序产生的影响,提高了桩接头对齐这一工序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了整体的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管沿上桩体的轴线方向滑移连接于上桩体中,所述上桩接头上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上桩体未被吊起时,所述定位管底端由于限位机构的限制位于上桩体内腔中,所述上桩体被吊起时,调整所述限位机构能使定位管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并插入于定位套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桩体未被吊起时,定位管由于限位机构的限制位于上桩体的内腔中,避免由于定位管始终伸出于上桩体内腔而需要增加上桩体的吊起高度;上桩体被吊起至下桩体上方后,调整限位机构,使定位管沿上桩体的轴线方向向下移动并插入于定位套中,实现对上桩接头和下桩接头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可拆卸连接于上桩接头上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抵接于定位管的底端端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抵接于定位管的底端端面上,限制了定位管的移动使定位管位于上桩体的内腔中;上桩体被吊起后,调整锁紧组件将限位板从上桩接头上拆下,使限位板与定位管脱离,定位管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伸出于上桩体内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固设于上桩接头内侧的内凸环,所述内凸环套设于定位管的外周面上且与定位管滑移连接,所述内凸环上设置有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自下而上穿过限位板并螺纹连接于内凸环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定位管伸出与定位套配合时,仅需拧下限位螺栓使限位板与定位管脱离即可,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欣江峰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欣江峰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579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振器及汽车
- 下一篇:一种便于灌浆的边坡支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