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控制顶管施工沉降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29427.9 | 申请日: | 202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25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南;孟雪飞;李伦;王海东;聂浩;徐斯发;左锦林;郑龙;杜常升;黎伟;郑恒;庞祥康;程丽芬;孔秀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七局集团上海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04;E21D9/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武建云 |
地址: | 20033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施工 沉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制顶管施工沉降的装置,包括顶管机(1),所述顶管机(1)内顶部开有顶管机预留孔(2),所述顶管机预留孔(2)内安装单向阀(3),所述单向阀(3)与位于顶管机(1)内的注浆管(4)连接,所述注浆管(4)与位于外部的液压泵(5)连接,所述液压泵(5)通过管路与储浆桶(6)连接,所述储浆桶(6)通过管路与搅拌机(7)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顶进过程中的同步土体补偿,既不影响顶管正常掘进,又可以减少土体沉降带来的安全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控制顶管掘进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装置。
背景技术
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
顶管施工是继盾构施工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地下管道施工方法,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在给排水、煤气、电力、通信等管道的施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顶管区间多为穿越较重要建(构)筑物、道路、河流等风险区域,对顶管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控制措施要求非常高。顶管施工单位施工设备、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地质情况的多变复杂,若顶管造成沉降较大,容易影响顶管施工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设计出一种可以控制(减少)顶管掘进过程中土体沉降的装置,该装置通过预留孔,在顶管机顶部注入黄泥浆,补偿掘进过程中造成的土方超挖,从而控制地面沉降。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控制顶管施工沉降的装置,包括顶管机,所述顶管机内顶部开有顶管机预留孔,所述顶管机预留孔内安装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与位于顶管机内的注浆管连接,所述注浆管与位于外部的液压泵连接,所述液压泵通过管路与储浆桶连接,所述储浆桶通过管路与搅拌机连接。
通过采用在顶管机顶部开设预留孔,安装单向阀(防止外侧泥水倒灌)。在地面设置搅拌机和储浆桶,搅拌机内加水和黄土,搅拌成黄泥厚浆,黄泥浆流入储浆桶,储浆桶对黄土泥浆进行储存,通过液压泵和注浆管、单向阀,打入顶管机外的顶部,进行土体填充,在顶管机不断前进过程中,同时在形成的顶管隧道外侧通过注入黄泥,补偿掘进过程中造成的土方超挖,并对流失土体进行补偿,从而控制地面沉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实现顶进过程中的同步土体补偿,既不影响顶管正常掘进,又可以减少土体沉降带来的安全风险。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管机,2-顶管机预留孔,3-单向阀,4-注浆管,5-液压泵,6-储浆桶,7-搅拌机,8-顶管隧道,9-黄泥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控制顶管施工沉降的装置,包括顶管机1、单向阀3、注浆管4、搅拌机5、液压泵6、储浆桶7。顶管机1内顶部开有顶管机预留孔2,顶管机预留孔2内安装单向阀3,单向阀3与位于顶管机1内的注浆管4连接,注浆管4与位于外部的液压泵5连接,液压泵5通过管路与储浆桶6连接,储浆桶6通过管路与搅拌机7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七局集团上海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七局集团上海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294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