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ARM的蓄电池容量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00642.6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117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嘉欣;梁东林;杨晓珑;李未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昂立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8 | 分类号: | G01R31/388;G01R31/36;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arm 蓄电池 容量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ARM的蓄电池容量测试装置,包括主控电路、信号发生器、V/I变换电路、信号放大电路、解调滤波电路、恒流放电电路、电压监测电路;所述主控电路采用的ARM处理器片内集成ADC模块、DAC模块和多个SPI接口;所述ARM处理器通过第一SPI接口控制信号发生器输出交流电压,交流电压通过V/I变换电路转换为交流恒流电流输出至蓄电池,蓄电池两端产生交流电压,交流电压通过信号放大电路放大,再通过ARM处理器的第二SPI接口控制的解调滤波电路,再送至ARM处理器的ADC模块采得电压值,ARM处理器的DAC模块输出电压至恒流放电电路,控制蓄电池放电电流大小,电压监测电路测量蓄电池放电过程中电压变化值。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更加准确的测量蓄电池容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容量检测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ARM的蓄电池容量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配电网自动化的不断发展,蓄电池广泛应用于配电终端后备电源,后备供电对配电自动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实际配电设备长期运行在环境恶劣的户外,蓄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就容易出现老化甚至损坏的情况。配电终端点多面广,配套的蓄电池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维护工作量大、检测时间长,蓄电池失效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严重地制约着配电自动化实用化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定期检测维护配电终端蓄电池,对蓄电池健康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蓄电池容量测试可为蓄电池检修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目前测试配电终端蓄电池的容量的常用方法有核对放电法和电导测试法。核对放电法是通过将蓄电池充满再放电至截止电压,是检测电池容量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电导测试法通过测试蓄电池内阻,根据蓄电池内阻与容量关系来判断蓄电池的性能状态。但是核对放电法需要进行脱机大电流放电测量,对电池有一定的损害,放电时间限制导致检测时间长;电导测试法只能用于一般维护判别蓄电池好坏,不足以准确地测算出电池的实际性能指标,尤其是容量指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基于ARM的蓄电池容量测试装置,能实现蓄电池容量的快速检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ARM的蓄电池容量测试装置,包括主控电路、信号发生器、V/I变换电路、信号放大电路、解调滤波电路、恒流放电电路、电压监测电路;所述主控电路采用ARM处理器,所述ARM处理器片内集成ADC模块、DAC模块和多个SPI接口;
所述ARM处理器的第一SPI接口连接所述信号发生器的输入端,所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V/I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V/I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被测蓄电池的第一输入端,所述被测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解调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解调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ARM处理器的第二SPI接口,所述解调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ARM处理器的ADC模块;所述ARM处理器的DAC模块与恒流放电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恒流放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被测蓄电池的第二输入端;所述ARM处理器的第三SPI接口与电压监测电路连接,所述被测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压监测电路的输入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信号发生器采用DDS信号发生器,所述ARM通过第一SPI接口控制信号发生器输出交流电压信号。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V/I变换电路包括功率运算放大器,用于将交流电压转换为交流恒流电流输出。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包括仪表放大器,用于选择不同的放大倍数来放大被测蓄电池两端交流电压。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解调滤波电路包括ADA2200同步解调可配置模拟滤波器芯片,用于将交流电压解调滤波为直流电压送至ARM处理器的ADC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昂立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昂立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006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