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97894.8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453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俊杰 |
主分类号: | B28C5/16 | 分类号: | B28C5/16;B28C7/16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86 | 代理人: | 郑凤姣 |
地址: | 51022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搅拌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机架、搅拌仓、搅拌机构和出料机构,所述搅拌仓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搅拌机构设置于所述搅拌仓内,所述搅拌仓底端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机构于所述出料口连接,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搅拌轴、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若干个若干搅拌叶,所述第一挡板、搅拌叶和第二挡板从上至下依次与所述搅拌轴固定连接,所述搅拌仓顶部开设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底部连接有斜管的一端,所述斜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挡板上方。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设计合理,通过创新式设计的搅拌机构进行搅拌,使混凝土材料落下搅拌仓底部时存在一定缓冲落差,使搅拌更加均匀,且通过搅拌齿和下料机构进行下料,防止堵塞。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搅拌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立式和卧式的搅拌装置,其中立式的搅拌装置通过将水泥、砂、石和水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放入搅拌仓内,然后通过仓内的搅拌装置进行搅拌,但是将水泥、砂、石和水等材料一次性放入搅拌仓内进行搅拌存在搅拌不够均匀的情况,第一时间落入搅拌仓最底部的材料混合不够均匀,且出料口相对于搅拌仓主体结构比较窄,混凝土具有一定粘性,容易造成堵塞。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通过新型结构的搅拌机构,使水泥、砂、石和水等材料在加入搅拌仓时存在一定落差缓冲,从而使材料搅拌得更加均匀,并且出料口设置搅拌齿放置堵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机架、搅拌仓、搅拌机构和出料机构,所述搅拌仓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搅拌机构设置于所述搅拌仓内,所述搅拌仓底端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机构于所述出料口连接,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搅拌轴、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若干个搅拌叶,所述搅拌电机安装于所述搅拌仓顶部的中心位置,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搅拌仓设置,且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搅拌轴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搅拌轴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出料口,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上开设有多个允许混凝土通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从上至下依次与所述搅拌轴固定连接,若干个所述搅拌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搅拌轴上,所述搅拌仓顶部开设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底部连接有斜管的一端,所述斜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挡板上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搅拌作业时,启动搅拌电机,使搅拌轴带动第一挡板、搅拌叶和第二挡板转动,然后从投料口中放入需要搅拌的材料,材料沿着斜管落入第一挡板上,第一挡板做一定的缓冲的搅拌作用,材料从第一挡板四周以及第一挡板上的通孔滑落,通孔的直径为4~6厘米,避免材料大量直接掉落,同时也避免直径过小造成堵塞,材料从第一挡板落下后再经过第二挡板缓冲后落到搅拌仓底部,在落下的同时,搅拌叶亦随着搅拌轴转动持续对材料进行搅拌,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全部材料倒入之后再持续搅拌一定时间,待完全搅拌均匀后启动出料机构进行出料。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通过在传统的搅拌桨上增设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作为缓冲,避免混凝土材料快速掉落搅拌仓底部导致部分材料无法搅拌均匀。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以所述搅拌轴为中心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具有一定粘性,倾斜向下设置的第一挡板配合搅拌轴转动便于混凝土落下,避免积聚在第一挡板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挡板为环形挡板、所述第二挡板通过连接杆与所述搅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以搅拌轴为中心逐渐向上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挡板的正投影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挡板正投影的截面面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挡板通过连接杆与搅拌轴连接,第二挡板靠近搅拌轴的一侧留有使混凝土材料落下的空隙,且第二挡板的正投影截面面积大于第一挡板正投影的截面面积,从第一挡板边缘滑落的混凝土材料落到第二挡板上,随着第二挡板倾斜方向和第二挡板上的通孔继续掉落,两道缓冲确保混凝土材料搅拌更为均匀。
优选的,所述搅拌轴靠近所述出料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轴套,所述轴套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俊杰,未经李俊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978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