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62512.0 | 申请日: | 202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52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傅旭明;肖中元;王跃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B7/01 | 分类号: | B07B7/01;B07B11/06;B07B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焕 |
地址: | 410006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筛装置,包括筛箱、设置在筛箱内的流化板及设置在筛箱顶端的布料装置,筛箱上设有抽风口和进风口;流化板上布有自送风装置处送来的风吹出的出风筛孔,进风口将送风装置处送来的风导流至出风筛孔。活性炭流态化后形成悬浮的流化床,在气流速度的作用下活性炭不断翻滚,同时与气流强力接触及摩擦,进而将活性炭附着的细微颗粒从活性炭表面及孔隙中脱离,实现分离的目的。由于活性炭通过布料装置进入筛箱内,通过流化板排出的气流实现对活性炭内的超细颗粒分离,风筛装置有效地分离了活性炭内的超细颗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筛选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筛装置。
背景技术
对活性炭内普通粉粒体的分级通常是采用筛分法,然而目前最细的筛网孔径也只有20μm左右(即600目左右),而对于直径1μm以上的粒子可通过直接拦截效果进行捕捉。而不到1μm的粒子要通过惯性撞击以及扩散拦截效果进行捕捉。
根据活性炭的工艺原理,从吸附塔出来的活性炭吸附后,通过直接拦截,惯性撞击以及扩散拦截等过程,活性炭表面及孔隙中夹杂大量粉尘等细微颗粒。进入解析塔后经过高温解析的作用还会产生大量的活性炭超细颗粒,例如不到1μm的粒子。解析之后经过筛分去除了一部分细微颗粒(筛网的孔隙 1.2mm),但是附着在活性炭表面及孔隙中的超细颗粒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下很难去除。
因此,如何去除活性炭内的超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筛装置,以去除活性炭内的超细颗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筛装置,包括:
筛箱,所述筛箱上设有抽风口和进风口;
设置在所述筛箱内的流化板,所述流化板上布有自送风装置处送来的风吹出的出风筛孔,所述进风口将送风装置处送来的风导流至所述出风筛孔;
设置在所述筛箱顶端的布料装置。
优选地,所述流化板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流化板,所述第一流化板上设有所述出风筛孔,所述第一流化板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流化板的顶端与所述布料装置的出口正对,所述第一流化板的底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流化板的顶端远离所述布料装置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流化板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流化板呈倒V型设置,且顶端连接形成倒V型结构的尖端,两个所述第一流化板形成的尖端与所述布料装置的出口中心正对。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流化板底端边缘密封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流化板下表面形成的第一进风腔室,所述进风口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一进风腔室输送气体的第一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流化板还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二流化板,所述第二流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流化板下方,所述第二流化板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二流化板的底端靠近于所述布料装置的出口下方设置,所述第二流化板的顶端相对于所述第二流化板的底端远离所述布料装置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流化板为两个,所述第二流化板上设有所述出风筛孔,两个所述第二流化板呈倒八字形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流化板的底端之间形成物料出口,两个所述第二流化板的顶端与所述筛箱相对设置的侧壁密封连接形成两个独立设置的第二进风腔室,所述进风口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二进风腔室输送气体的第二进风口;
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筛箱的底壁,所述筛箱上与所述第一进风腔室正对的壁面设有第一检修门,所述筛箱上与所述第二进风腔室正对的壁面设有第二检修门
优选地,所述流化板的进风面和出风面均设有防磨装置。
优选地,所述布料装置包括外筒及多个设置在所述外筒的进料通道内的第一反射板,所述第一反射板边缘设有向上翻边,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反射板之间形成落料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625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结构明架天花板
- 下一篇:垃圾开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