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阴道成形术后防脱出模具套装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21786.5 | 申请日: | 2020-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89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田小娟;刘艳;张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A61M1/00;A61L2/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友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00 | 代理人: | 林斌斌 |
地址: | 10001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阴道 成形 术后 脱出 模具 套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阴道成形术后防脱出模具套装,包括丁字带组件和支撑模具,所述丁字带组件包括U形带和腰带,所述支撑模具处于U形带的顶部,所述支撑模具的底端设有一体式的弧形内垫,且U形带的底部设置有与弧形内垫相对应的弧形外垫,所述弧形内垫的底部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卡塞,且弧形外垫的内部开设有多个与卡塞相适配的塞槽;通过设置的弧形内垫、弧形外垫、卡塞、塞孔、塞槽、卡球和第一环形卡槽,使得支撑模具可以直接与U形带卡合连接在一起,从而有效避免支撑模具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容易从患者阴道脱出的问题,起到良好的防脱出作用,大幅度提高阴道成形术后模具套装的使用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阴道成形术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阴道成形术后防脱出模具套装。
背景技术
阴道成形术后模具套装,是一种专门为阴道成形术后患者设计的防止术后阴道闭合的装置,一般由丁字带组件和支撑模具组成,而丁字带组件由U形带和腰带组成,使用时先将支撑模具置于阴道内,并将丁字带组件穿戴在身上,即可有效防止阴道在闭合黏在一起。
现有的阴道成形术后模具套装在使用时,由于支撑模具与丁字带组件中的U形带之间没有任何的连接结构,导致患者在外出活动时很容易因活动度过大而导致支撑模具从阴道内脱出,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并容易影响术后恢复,存在一定弊端,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阴道成形术后防脱出模具套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阴道成形术后防脱出模具套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阴道成形术后模具套装在使用时,由于支撑模具与丁字带组件中的U形带之间没有任何的连接结构,导致患者在外出活动时很容易因活动度过大而导致支撑模具从阴道内脱出,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并容易影响术后恢复,存在一定弊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阴道成形术后防脱出模具套装,包括丁字带组件和支撑模具,所述丁字带组件包括U形带和腰带,所述支撑模具处于U形带的顶部,所述支撑模具的底端设有一体式的弧形内垫,且U形带的底部设置有与弧形内垫相对应的弧形外垫,所述弧形内垫的底部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卡塞,且弧形外垫的内部开设有多个与卡塞相适配的塞槽,所述U形带的底端开设有多个与卡塞相对应的塞孔,使得卡塞的底端可以贯穿过U形带的底端,所述卡塞与弧形外垫之间设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卡塞表面的多个卡球,所述塞槽的内壁开设有与卡球相对应的第一环形卡槽,使得支撑模具可以直接与U形带卡合连接在一起,从而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起到良好的防脱出作用。
优选的,所述U形带的一端套设在腰带的表面,所述U形带的另一端与腰带缝合固定,使得U形带和腰带可顺利组成丁字带组件。
优选的,所述支撑模具的内部开设有内腔,且内腔的底端开设有储液腔,所述支撑模具的外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与内腔相通的倾斜引流孔,所述支撑模具的顶端开设有顶孔,且顶孔的底端与内腔相通,使得阴道内的分泌液会通过倾斜引流孔和顶孔进入内腔的内部得到收集,所述支撑模具的底端设有可拆式卡栓,且支撑模具的底端表面开设有两个与可拆式卡栓相对应的栓孔,所述栓孔与储液腔相通,所述可拆式卡栓的两端表面均设有一体式的环形凸起,所述栓孔的内壁开设有与环形凸起相适配的第二环形卡槽,使得可拆式卡栓易于拆装,从而便于患者对储液腔内部的阴道分泌液进行倾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的弧形内垫、弧形外垫、卡塞、塞孔、塞槽、卡球和第一环形卡槽,使得支撑模具可以直接与U形带卡合连接在一起,从而有效避免支撑模具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容易从患者阴道脱出的问题,起到良好的防脱出作用,大幅度提高阴道成形术后模具套装的使用稳定性。
2、通过设置的内腔、储液腔、倾斜引流孔、顶孔、可拆式卡栓、栓孔、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卡槽,使得支撑模具在对患者阴道进行支撑防闭合的同时,可以对患者阴道内的分泌液进行收集,从而避免患者使用阴道成形术后模具套装时容易出现阴道感染的情况。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217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激光加工辅助装置
- 下一篇:一种自动捡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