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无线充电的蓝牙音箱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82600.X | 申请日: | 202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098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赖国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雅迪威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02 | 分类号: | H04R1/02;H02J50/10;H02J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科创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384 | 代理人: | 彭涛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充电 蓝牙 音箱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无线充电的蓝牙音箱,包括分体设置的用于播放音频的主体部、无线充电部与充电线,所述无线充电部呈扁平状,在所述无线充电部上设置有与充电线配合电性连接的电插口,所述无线充电部包括发射线圈,所述主体部包括与发射线圈可电性连接的接收线圈。本实用新型的可无线充电的蓝牙音箱可进行无线充电,可较好地避免了多次与外界数据线之间因插拔而造成的的损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无线充电的蓝牙音箱。
【背景技术】
小音箱的设计,给了很多用户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音频音量扩大的同时,对音频的音质也能得以保证,而且,由于一些小音箱的外形,也使得携带一小音箱出行成为一种较为“时髦”的选择。
但是,市面上大多数小音箱在充电时需要与外界数据线机械连接后才能充电,使得小音箱在充电前及完成后均需要用户手动操作才能进行充电及解除充电,使得用户在匆忙出行解除小音箱充电状态时会使数据线与小音箱的插口产生较大的摩擦,较容易使小音箱插口处发生损坏的情况。
因此,如何克服小音箱与外界数据线机械电性连接在用户匆忙插拔后容易损坏的情形,便成了所要解决的重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蓝牙音箱。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可无线充电的蓝牙音箱,包括分体设置的用于播放音频的主体部、无线充电部与充电线,所述无线充电部呈扁平状,在所述无线充电部上设置有与充电线配合电性连接的电插口,所述无线充电部包括发射线圈,所述主体部包括与发射线圈可电性连接的接收线圈。
优选地,所述电插口为micro-usb插口、lightning插口或type-c插口,所述充电线一端为与电插口配合的电插头,另一端为USB插头。
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部包括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包括用于与主体部接触的第一面及用于与外界平台接触的第二面,在所述第一面上开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形状、大小与主体部一端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所述发射线圈设置在第一外壳中。
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部还包括防滑部,所述防滑部固定设置在第二面上,所述防滑部的材质为橡胶、PVC或PU。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二外壳及吸盘,所述第二外壳包括用于操作的第一底面、用于与无线充电部接触的第二底面及侧面,所述侧面连接第一底面与第二底面,所述吸盘固定在侧面上,所述接收线圈设置在外壳内。
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部还包括第一电路板及第一隔磁片,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在第一外壳内,所述第一隔磁片设置在第一外壳内,且所述发射线圈设置在第一面与第一隔磁片之间,所述第一电路板与电插口电性连接,所述发射线圈与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还包括第二电路板、播放器及扬声器,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在第二外壳中,所述播放器及扬声器设置在第二外壳中,所述接收线圈与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播放器与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扬声器电性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侧面上还开设有若干透音孔,所述扬声器靠近透音孔设置。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还包括控制键,所述控制键部分设置在外壳中,部分显露在第一底面上,所述控制键与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键包括开关键、曲目调节键及音量调节键。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还包括炫光灯,所述炫光灯部分设置在第二外壳内,部分显露在第二外壳的表面,所述炫光灯与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键还包括用于控制炫光灯开启或关闭的灯控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可无线充电的蓝牙音箱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雅迪威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雅迪威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826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机端盖
- 下一篇:一种硝基甲烷尾气吸收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