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46868.8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862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樊晓茹;霍沛强;吴阿峰;韩卫冬;刘力源;王正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90 | 分类号: | 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烟气脱硝装置,包括SCR反应器、入口烟道、氨气管道、回流烟气管道、氨气稀释管道和引风机,其中,SCR反应器的内部设有催化剂填料层,入口烟道、SCR反应器、引风机、回流烟气管道依次连通,氨气稀释管道的进气口与氨气管道、回流烟气管道分别连通,氨气稀释管道的出气口与入口烟道连通。本实用新型烟气脱硝装置采用净烟气作为稀释气体,避免了可燃气体氨气的爆炸危险,安全性较高,且不需要对稀释气体额外加热,节约了热能;同时利用系统原有的引风机输送净烟气以使其与氨气混合,而不需要额外设置输送用的稀释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烟气脱硝装置。
背景技术
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工艺是目前主要的高效烟气脱硝手段,一般采用氨作为还原剂,在催化剂作用下,还原剂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为了提高效率,技术上均要求还原剂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尽量充分混合、均匀分布,以获得充分的接触反应概率。
烟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较低(一般是ppm等级),所以需要的还原剂也很少,少量的还原剂直接喷入烟气射流强度以及混合性都不好。目前主要采用空气作为稀释剂,使氨与稀释剂先预混,获得较大的容积流量,以加强还原剂喷入射流的强度和混合能力。但是由于氨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有爆炸性,因此要严格控制氨与空气的稀释倍率(一般氨容积浓度低于5%),保证氨的浓度在爆炸临界浓度以下,当工况变化时,要反复调整稀释空气的倍率以满足防爆要求。另外稀释空气温度较低(环境温度一般20~25℃),随还原剂喷入锅炉的SCR反应器后,以烟气相同的温度(110~160℃)排出,稀释空气最终会带走部分热量而令系统的热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烟气脱硝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烟气脱硝装置,包括SCR反应器、入口烟道、氨气管道、回流烟气管道、氨气稀释管道和引风机,其中,所述SCR反应器的内部设有催化剂填料层,所述入口烟道、SCR反应器、引风机、回流烟气管道依次连通,所述氨气稀释管道的进气口与所述氨气管道、回流烟气管道分别连通,所述氨气稀释管道的出气口与所述入口烟道连通。待脱硝的烟气在入口烟道中与稀释后的氨气混合,之后进入SCR反应器内进行脱硝,得到净烟气(即净化后的烟气),净烟气经引风机增压后,部分净烟气通过回流烟气管道返回系统,并在氨气稀释管道中稀释来自氨气管道中的氨气,而稀释后的氨气又可重复上述处理。
上述的烟气脱硝装置以SCR反应器为主体进行脱硝,并将净烟气对用于SCR反应器的氨气进行稀释,由于净烟气含氧量较低,属于惰性气体,与氨混合没有爆炸性,故安全性较高,无需控制净烟气和氨气的混合气中氨的浓度来防止爆炸;由于SCR反应器的出气口处的净烟气温度和其入气口处的烟气的温度一致,使用净烟气稀释氨气,不需要对稀释气体额外加热,节约了热能。系统本身设有引风机为烟气进出SCR反应器提供动力,现又利用该引风机对净烟气进行增压以使其返回系统稀释氨气,故不需要额外设置输送稀释气体的稀释风机。
作为所述烟气脱硝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氨气稀释管道与所述入口烟道的连通处设置在所述入口烟道的内部。
作为所述烟气脱硝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入口烟道内设置有喷射喷嘴,所述喷射喷嘴与所述氨气稀释管道的出气口连通。喷射喷嘴一般分布于入口烟道的横截面上,将稀释后的氨气经喷射喷嘴喷射,能使其与待脱硝烟气混合更加均匀。
作为所述烟气脱硝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烟气脱硝装置还包括氨稀释混合器,所述氨稀释混合器的进气口与所述氨气管道、回流烟气管道分别连通,所述氨稀释混合器的出气口与所述氨气稀释管道的进气口连通。氨气与净烟气在氨稀释混合器中混合后,再经氨气稀释管道进入入口烟道,使得氨气与净化气混合更加均匀。
作为所述烟气脱硝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烟气脱硝装置还包括氨气供应设备,所述氨气供应设备为氨气发生器,所述氨气发生器与所述氨气管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468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回转寿司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发声的音乐铁盒